第20章(第3/4頁)

一道普通的蒸豆腐,都鮮滑軟嫩到讓舌尖上的味蕾跳舞,更不要說是旁的菜色了。

總共八菜一湯,試菜太監夾哪一道菜,他就用哪一道菜,反正道道對他來說,都是美味佳肴。

康熙瞧著不覺莞爾,他很少看見有用膳用得這麽香的人,是有那麽幾分可樂,連帶著自己的胃口都比往日好上不少。

索性在用膳的時候,父子倆誰也沒言語,一直到用過午膳,一人端著一杯消食茶,這才開始談正事。

康熙把胤禎叫過來,主要還是想談談那把火槍,“真有你說的那麽好用?”

“皇阿瑪可以去演武場上試一試,兒子這幾日在豐台大營已經試驗過了,相比普通的火槍,它的操作更為簡潔,射速更快,射程更遠,如果放到戰場上,肯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減少士兵們的傷亡。”胤禎很是自信的道。

他手裏頭的這把火槍,當然還有很大可以改進的空間,但相比之前未被改造的火槍,性能上已經很是優越了。

他相信皇阿瑪是識貨之人,必然可以看到這其中的價值。

早在胤禎回紫禁城之前,康熙就已經收到了來自豐台大營的奏報,這把被改造過的火槍,功能上確實有了很大的進步。

一方面,這說明十四頭腦靈活,在火槍的制造上,不弱於那些造辦處頂級的工匠。

另一方面,十四也確實去對了地方,在此之前,他都不知道這個小兒子在射擊上天賦卓越,而且還能自己上手改造火槍。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看,十四在豐台大營這三個月,確實有些讓人刮目相看。

但火槍……

“你有聽說過戴梓這個人嗎?”康熙略有幾分沉重的道。

他已經有很多年沒曾說起過這個人的名字了,他也很多年沒聽過這個名字了。

胤禎老實的搖了搖頭,“兒子未曾聽說過戴梓。”

“也對,他被流放的時候,你還沒出生呢。”康熙放下手中的茶杯,打算認真同這個兒子講一講。

“戴梓這個人能詩善文,曾經做過翰林院侍講,但他最突出的才能還是在火器上,豐台大營火器營的子母炮,就出自戴梓之手,那是個極為有才能的人,朕曾經封他做威遠大將軍,可惜,此人是個漢人,並不是真心效忠朝廷,後來被查出私通東洋,便被朕流放到盛京去了。”

這一段的信息量實在是太大了,胤禎消化了很久,子母炮的威力,他是在豐台大營見識過的,不同凡響。

“戴梓既然為朝廷制造了威力巨大的子母炮,那應該是真心效忠才對,再說了,那東洋與大清還隔著海呢,那才真正是外族人,戴梓就算是想要興復漢室,那也該是去找一些反清復明的組織,或者直接到台灣去找鄭氏族人,他這般有才能,到了哪兒都會被重用的,私通東洋這事兒是不是有誤會?”

“可能是奸臣、佞臣故意挑撥,就跟歷史上秦檜想要害嶽飛一樣,也有可能是東洋人挑撥離間的把戲,兒子反正是不覺得,一個能為咱們大清制造子母炮的人,會是通敵賣國之人。”

在胤禎的概念裏,根本就沒有滿漢之分,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是打小就有的認知。

還真是敢說,康熙一開始是大怒,戴梓的事兒,就沒人敢在他面前提過。

而且聽聽這話,戴梓是遭受奸臣陷害的嶽飛,那他這個皇帝呢,是不是就成了是非不分的昏君。

之後居然還扯上了什麽東洋人挑撥離間,他都不知道是該感慨這個兒子天生膽大,還是該讓人去查一查,這些年讀的到底是聖賢書,還是民間戲折子。

康熙鐵青著臉,那一股子氣勢著實是挺嚇人的。

胤禎少不得要給自己往回找補找補。

“兒子也是覺得這樣的人才流失了可惜,滿人和漢人又有什麽區別呢,唐朝李氏的血統至少有一半是胡人的,到底算哪個家族的後裔,到現在後人也沒能給蓋棺定論,可大唐不還是創造了幾百年的盛世,至今都讓後人稱贊,唐朝李氏能做出這番功績,我大清自然也是可以的。”

胤禎在心裏邊暗暗嘆氣,只要不閉關鎖國,只要不夜郎自大,一切皆有可能。

“皇阿瑪也說滿漢一家,兒子不覺得一家人會相互背叛。”

還真別說,康熙勃然的怒氣,這會兒已經壓下去大半兒了,眼神是騙不了人的,看著面前天真得近乎愚蠢的十四,跟這樣的人計較,他自己都覺得犯不上。

戴梓當年的確是被冤枉的,不然,一個通敵叛國的罪名,不被淩遲處死,那也該被流放到寧古塔去,而不是僅僅被流放到盛京。

但這個人也並不純粹,不是像十四這樣,真的相信‘滿漢親如一家’這樣的口號。

戴梓此人乃是江南士大夫出身,身上甚至還保留著前朝晚期士大夫的那種作風,經常寫詩作文章,裏面幾乎沒有為朝廷歌功頌德的內容,反而是盯著貪官、盯著民間疾苦、盯著賦稅,一副要替天下人開口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