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受到無數人關注的專題交流會, 經歷了克裏姆的怒斥、英國報刊的驚嘆,竟然在網絡掀起了不小的浪花。

大部分認為,建築交流都是毫無樂趣的觀點陳述, 還不如參觀一堆建築模型更有意思。

想不到, 這次交流會,居然這麽熱鬧!

“我以為克裏姆的觀點, 肯定是所有人的看法了,怎麽《倫敦通訊》都在誇中國的橋梁?”

“不止是《倫敦通訊》,還有《每日新聞》!事實上我還在倫敦建築的官方賬號, 看到他們在誇中國橋。”

專家的觀點和媒體的觀點截然不同,不得不令人感慨道:

“哈, 難道我們英國的報紙都被中國人給收買了?”

收買論調一出, 立刻就有人跳出來。

“嘿,夥計,看看這圖, 我都快要被他收買了!”

英國媒體的攝影,選取了最好的光影, 拍下了現場的情況。

它們不同的配圖,拼湊出了同一位黑發黑眼的年輕人, 站在白板前擡手畫出山峰、橋梁的的模樣。

人類文化各有差異,可大多數人對美的欣賞格外相同。

年輕人的眉眼透露出燦爛笑容, 足夠所有見到他照片的人,感受到他發自內心的驕傲。

那種靈魂掩蓋不住的美感,配上他極具藝術性的圖畫,仿佛是一位畫家,在現場展示他驚人的藝術天賦。

觀眾很容易在美人美景面前,敞開心扉。

只要認真報道, 就會立刻知道——

中國來的代表,不僅解說了一座不可思議的大橋,還一邊畫圖一邊講述了另外兩座更加不可思議的橋!

“華山棧道,我知道。會功夫的中國人都能踩著它飛過去,來展現他們深厚的內力。”

“我的朋友曾經為了這座橋,特地去了中國華山,最後他實在是沒有勇氣走過去,站在旁邊雙腳都在發抖。”

“雖然我沒聽說過這座沱沱河大橋,但是我知道青藏高原,那真是一個可怕的地方,整個公路都像是上帝鋪設的通道,直通天堂!”

“可怕的是中國人!他們竟然真的能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架橋!”

任何看到配圖和新聞內容的人,都會被這兩座橋梁吸引。

他們幾乎都快忘記了克裏姆抨擊烏雀山大橋的原因,敲下的文字、討論的話題都是“中國人出了名的拼命,誰也不知道這群人下一秒又會搞出什麽大新聞!”

英國獨立建築學院的中國留學生,一直在關注著網上的輿論風向。

他們看到這些夾雜著驚恐的贊美,心情驕傲又復雜。

民眾情緒跟新聞報道站在了一起,但是從建築角度來說,莫拉尼斯.克裏姆的專家觀點更具有參考性。

可是,難道要他們承認“中國帶來的烏雀山大橋根本不可能建成”?

想也不行!

“為什麽都三天了,殷知禮老先生都沒有為我們說兩句?”

“瓜田李下吧,這次皇家建築師協會的專題交流,突然請來了中國人,已經很多人說是他老人家假公濟私了。”

“什麽假公濟私!殷教授一向公平公正的評判建築,他怎麽可能假公濟私!”

“冷靜……又不是我說的,是學院那些英國人說的。”

即使英國獨立建築學院每年都有上百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也不代表學院的學生們能夠秉持著客觀的眼光,看待中國。

這次萬眾期待的專題交流,不少學生都準備觀摩全世界最頂尖的建築藝術交流,學習來自全世界的大師觀點。

可是,他們對待中國交流團的到來,就沒有中國留學生那麽興奮了。

——不過是一群資本家壓榨奴隸做出來的豆腐渣工程,根本談不上什麽藝術。

——中國這種貧瘠大地上,任何的高樓大廈都會被稱作奇跡,畢竟,他們也沒有多少高樓。

——也許只有殷知禮的作品,和外國人的建築才能算得上值得一看的地標,所以,他是因為長期合作,才會邀請中國來的吧?

這些話,帶著他們習以為常的語氣。

英國人、美國人、德國人的傲慢,深藏在骨血裏,根本沒有把中國交流團帶來的作品放在眼裏。

道路智能化疏堵系統、剛剛建成的地標建築、還有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曲水灣大橋,在中國留學生心目之中,都是國際前沿的成果。

包括克裏姆憤怒抨擊的烏雀山大橋,哪怕它還沒建造出來,也令留學生們印象深刻。

因為,他們有生之年還是第一次見到國內新聞群起而動。

在烏雀山大橋獲得批準通過,發布出官方設計概念圖的時候,他們才從一條條新聞報道裏,知道這座計劃了整整十二年的高速大橋。

進藏再快四小時,盤山而上,飛躍峽谷,聽起來就像是青藏公路之後,又一次與自然的戰鬥。

他們怎麽可能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