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2/2頁)

禮部尚書前行一步,高聲唱誦道:“起禮,祭拜天地。”

蕭錦琛也起身,領著殿中眾人祭拜天地、先祖、孔子神位。

舒清嫵跟在蕭錦琛身後,甚至還能一心二用,她發現今日的殿試一共大約二三百人的樣子,其中有十幾名女書生,也都是繃著臉站在人群中。

能有十幾名女書生,已經算是大年份,因為今年是恩科,所納選進士數量增多,可以見得女書生也一樣可以考取功名。祭祀結束之後,貢生落座,蕭錦琛才道:“今年特開恩科,是時機,也是時運,能不能抓住機會,端看你們自己。”

“開卷吧。”蕭錦琛道。

隨著他話音落下,太極殿上響起一片紙卷輕撫聲。

大殿正中的香爐上,由蕭錦琛親自!自燃起三炷香,煙火裊裊,燃燒著飛速流逝的時間。

所有貢生皆聚精會神,開始答題。

殿試只有一道題目,總共只有一個時辰的答題時間,若是沒有深厚的功底和見底,一個時辰絕對無法寫出一篇完整的策論。

舒清嫵跟蕭錦琛小聲說:“還是之前的題目?”

舒清嫵明白過來,認真看著台下的人。

她的目光在人群中尋找,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穿著一個顏色的學子服,頭上束著一樣的平定四方巾,除了年紀和性別,真的很難區分誰是誰。

舒清嫵看了半天也沒找到天縱奇才秦觀陽,最後只能問蕭錦琛:“這一次有沒特別好的苗子?”

因著先帝末年身體一直不怎麽康健,景祥十八年的科舉其實是蕭錦琛以太子代為主持,當時他就選了一批自己認可的賢良之才,如今這其實算是第二回 。

他們倆個遠遠坐在禦台之上,小聲說話根本沒人能聽到,因此倒也可以簡單閑聊,倒也不用太過顧忌。

且蕭錦琛從來就不在乎旁人的目光,誰都不敢多說他一個不字。

蕭錦琛就指了指堂下道:“你看坐在第一排最正中間的那個年輕人,他叫秦觀陽,已經連中兩元,淮陰鄉試解元、盛京會試會元皆為他一人,只要他今次殿試成績不是差得離譜,有三元及第的可能。”

三元及第有時候不僅僅是因為學生成績確實優秀,既然秦觀陽能有解元和會元的水平,那麽殿試一定差不了太多。

只要他不發揮失常,哪怕不是狀元,也會是榜眼或者探花郎。

為了給這次恩科,乃至整個隆慶年號都開個好頭,蕭錦琛傾向於給他一個三元及第,用以鼓勵天下讀書人。

秦觀陽只是個普通的農家子,他能一步步走到今天,全靠自己努力讀書,筆耕不輟。

這就是最好的典範。

舒清嫵點點頭,這才看到人群中的秦觀陽。

跟舒清嫵記憶中的略有些差別,現在的他還一臉稚嫩,大概只是個二十五六歲的年輕人,還沒有正式步入官場。

舒清嫵知道,他即將成為旁邊觀看著的重臣一員。

但他所走的每一步,都被蕭錦琛親自推著,似乎成為了皇帝陛下在前朝的一把刀,成為他最忠誠的心腹。

他用忠心和努力,換了穩立內閣的權利。

舒清嫵看了看只能的秦觀陽,扭頭看向蕭錦琛:“這麽年輕啊。”

蕭錦琛笑了:“年輕才好。”

而幾位尚書大人則在殿中來回穿行,似乎在看貢生們的試卷。

舒清嫵注意到,秦觀陽已經早早停筆,坐在那反復檢查。

看他那個樣子,倒是十分胸有成竹,怪不得能三元及第青史留名。

待到香爐裏的香燃盡,禮部尚書朗聲道:“時辰已到,封筆。”

一瞬間,十幾名黃門從大殿側門湧入,從後往前挨個封卷。

答完題的貢生們有的如喪考妣,有的猶豫不定,還有的興致勃勃,不停擡頭望殿上看。

蕭錦琛放下手裏的朱筆,微微一笑:“試卷答完,愛卿們可有一問?”

這就直接進入了問答環節。

蕭錦琛別出心裁,他不給出問題,而是讓共生們自己提出問題。

就看有個顫顫巍巍的大約有五六十歲的老貢生起身對蕭錦琛行大禮,他卻是問:“陛下,朝廷之重,貢舉之肅,豈可由女子臨朝兼聽?”

此話一出,上下皆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