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那對祖孫得了米糧,千恩萬謝地離開,並不知曉親自給他們派發米糧,竟然是攝政王和未來攝政王妃本人。

只知曉攝政王妃心善,竟拿出許多米糧布施給百姓。

周圍的侍衛,一開始只以為王爺和準王妃只是來做做樣子,但見他們一人登記,一人派發,竟跟著忙碌了一天,不由心生佩服。

他二人親自在城外布施一事,經親眼所見的百姓口口相傳,也傳遍了東京城。

甭管攝政王以前的行徑如何,但人家這次的確是實打實地做好事,無可指摘。

一百姓道:“不過是貪圖好名聲罷了。”也不瞧瞧,這陣子那攝政王的後院私事鬧成什麽樣?

“嘿,那你怎不捐贈這麽多米糧去博個好名聲?”另一人反駁道。

也有那明事理的人做和事老道:“咱們多說無益,總之那得了米糧的人能過上一年好日子,難道他們不該感激攝政王?”

此事不脛而走,傳入宮中,太皇太後頗感欣慰,自趙允承當政以來,名聲一向不好,她雖嘴上不說,但急在心中。

眼下允承終於懂得收攏民心,她作為皇祖母,自然是喜聞樂見。

勤政殿中,幾名太傅太保陪同小皇帝學習,忽而一個小內侍進來稟報了幾句。

卻是關於攝政王趙允承攜同準王妃在城外布施一事,聽得幾位太傅太保眉頭緊皺,臉色凝重。

他們心中想,攝政王這一番做派下來,既有了子嗣又有了好名聲,怕不是在綢繆什麽?

小皇帝見各位老師神情凝重,略一琢磨便知他們心中所憂,不由輕松笑道:“幾位老師想來不太了解我九皇叔,朕就同你們說了罷,九皇叔眼下巴不得我快快親政,根本不想管這勞什子國事。”

不過突然得知,全宗室的人都知曉九皇叔有位兩歲的小郎君,就他蒙在鼓裏,他還是生悶氣!

至於為何是悶氣,因為他不敢到九皇叔面前撒氣。

見官家如此信任攝政王,其余人等倒也不好相勸,以免落得挑撥離間的罪名,被那攝政王發作。

兩日後,奉命前往各州府布施米糧的隊伍,陸續抵達,其中以洛陽最快。

洛陽知府聽聞此事,十分樂意配合,前來接洽道:“各位同僚一路辛苦,且在驛站休息一晚上,明日本官親自隨行!”

作為知府,他自然知道哪裏的窮人需要布施。

攝政王願意自掏腰包救濟他管轄下的百姓,他千恩萬謝。

洛陽城就那麽點大,有點兒風吹草動人人都知曉。

沈府是洛陽大氏族,盤桓在洛陽的子弟眾多,很快便知曉攝政王定了親,迎娶之人,正是秦嫀。

知情的沈家一家四口:“!”

果真沒有意外,那小夫人還是一步步走上了王妃之位,他們的心情一陣復雜。

既替秦嫀感到高興,又有些擔心,小夫人當上王妃之後,其子會否從沈家族譜上移除?

沈淮謙面露憂色,其夫人張氏在一旁嘆道:“命裏有時終須有,這就要看懷誠的造化了,依我看,即便言言被冊封了世子,也不妨礙他是咱們家的孩子。”

“是這個道理。”沈家長子微笑道:“即便是看在姑祖母的份上,天家和咱們沈家的緣分,也不會就此斷了的。”

想起自己的姑母,沈家家主心上的石頭,這才落了下來。

“走,咱們沈家也出些米糧,給小世子積福。”他決定道,獲得家中一致認同。

不過,還是有一個不同的聲音,家中什麽也不知曉的老二,問父親為何要這樣做?

既然攝政王在東京城已是公開了小世子的身份,沈淮謙便也不藏著掖著,告知次子,你那沈輝堂弟,便是當今攝政王,你那媳婦兒拈酸吃醋的堂弟妹,便是攝政王妃,他們的長子……自己去想罷。

沈家老二:“……”

沈家老二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紅,青是因為,他背地裏也沒少腹誹沈輝堂弟!紅是因為,他竟然不自量力地和對方暗暗比較了這麽久!而且父親都心知肚明,看在眼裏。

此事不能他一個人承擔啊,於是沈二立刻告訴了自己的媳婦兒,你此前暗暗不爽的堂弟妹,她是攝政王妃。

沈二媳婦:“……”

王府花了這許多銀錢,得了好名聲,遂了趙允承的願。

倒顯得那表面上被和離,實際上是被休棄的前王妃,無人聲援。

倒也不怪別人沒有同情心,只能怪安郡公府自己一身爛賬,真清算下來還不知道誰丟臉。

想必他們自己也自知理虧,索性便縮起來靜觀其變,等那攝政王大婚來臨。

自布施一事後,秦嫀對黑衣郎君頗有改觀,對他之態度亦軟和不少。

這日即將月中,她準備了一桌酒菜,特意傳信,去邀請那政務繁忙的郎君,到家中一聚。

黑衣郎君何時有過這樣的待遇,看了信,眉毛一挑,與屬下嚴提舉道:“你那妻妹又催我回家,真真煩人。”繼而看著嚴提舉,不無好奇:“你的妻子也會這般,時而傳信催你回家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