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第3/4頁)

於是,這天譚振興他們賣柴時,碰到了兩個讀書人,兩人衣著普通,手裏搖著把折扇,瞧著風度翩翩,像是有才學的人。

譚振興後背的傷沒好,走路仍直不起腰,重活沒法幹,天天跟著給譚振學和譚生隱打下手,他們砍柴他就負責捆,他們挑進城他就負責吆喝叫賣,托讀書人的福,最近的柴價格高了許多,見兩人給他們行禮,譚振興狐疑,“兩位買柴的嗎?”

兩人不答,其中高個子折起扇子拱手,“在下有事請教譚大公子。”

“好說好說。”譚振興還禮,再問,“你們買柴嗎?”

買的話請教什麽都好說,如果不買,那就有點不好辦了,要知道,院試過後,其他人日日尋歡作樂等待放榜,他們連喘氣的機會都沒有,譚盛禮不知從哪兒弄了本書要他們抄,早上砍柴賣了回去就得抄,根本沒功夫在外邊逗留。

雖然譚盛禮沒出城砍過柴,但時間掐得特別準,過時沒回家就要詢問原因,答不上來就挨棍子,極為嚴格的,不買柴真沒什麽好聊的。

“在下姓秦,永寧縣人,聽聞你們父子同場,俱提前交卷離場,不知答得怎樣。”高個子再次拱手,離放榜還要好幾日,他們是等不及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望,客棧老板說譚老爺滿腹經綸,幾位公子才學深厚,早就想認識認識了,奈何譚家公子出門就直奔城門方向,回城就專心賣柴,根本不參加詩會文會,他們實力如何其他人並不清楚,只知道譚老爺是舒樂府的案首,寫得一手好字,至於博學到哪種程度,無人知曉。

今天專程過來,就是想探探他們的底。

見對方還算有禮貌,又生了副好皮囊,譚振興勉為其難賣他個面子,回答,“不算好。”那天半夜回家他們就翻書對了答案,錯了好幾道,擱在平時寫功課的話,少不得是要挨訓的。

“不算好是多好?”那人又問。

譚振興想了想,“能答的都答了,不能答的亂寫的。”他答題沒有留空白的習慣,記不住的就用詩文代替,沒準碰到欣賞他詩的大人特許給了過呢?

他的回答雖是實話,落在對方耳朵裏未免覺得敷衍,沉默半晌,那人靈機一動,挑了試題裏最難的文章問譚振興,“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羆,於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這題你們答對了嗎?”

“你開玩笑呢。”這篇文章他翻過幾遍而已,讀都讀不通順,怎麽可能背下來,真以為四書五經倒背如流就包括所有的文章了?騙人的,他們說背得滾瓜爛熟的四書五經多是經常考經常用的詩句,這篇文章晦澀難懂,不是他吹牛,放眼整個郡城,能背出來的人屈指可數,除了他父親估計也就學政大人了吧,譚振興問他,“你答對了?”

那人搖頭,不過心裏稍感欣慰,看來真如其他人所言,譚家人交卷在前也不見得多厲害,題難對所有人都難,能不能過就拼運氣了,他再次拱手作揖,和身邊人邊說話邊走了。

譚振興:“……”此人真是莫名奇妙,“二弟,你說他什麽意思啊,試題那麽多,挑什麽問不好,偏偏挑我不會的問……”

莫不是來找茬的。

譚振學耳聰目明,眾考生想什麽他隱約明白,患寡而不患均,不怕題難,就怕有人覺得容易,對方試探他們的底是想知道自己有沒有勝算,他歪頭,正要解釋,就看譚振興擺手,“罷了罷了,管他什麽意思,咱還得賣柴呢。”

語落,他扯著嗓門放聲吆喝,“賣柴咯,賣柴咯。”

四捆柴,最後被一對老夫妻買了,看兩人走路慢騰騰的,譚振學他們幫忙挑到院子裏去的,因著耽誤了會兒回去要比平時稍晚,剛進巷子裏就聽院子裏傳來大丫頭的歡呼聲,聲音清脆稚嫩,難掩興奮。

莫名的,譚振興後背又開始疼了,想他身為長子,地位還不如大丫頭,要知道,父親從沒打過大丫頭,連罵都不曾罵過半句,是個女孩都寵成這樣,若是男孩……

譚振興可以想象兒子被父親驕縱得無法無天的情形。

不行,兒子要繼承家業,萬萬不能讓其養成好吃懶做偷奸耍滑的性子,必須嚴格教育,像父親教育他這般,嚴父出孝子,像他這般孝順全靠父親教誨,能過縣試和府試全靠父親打。

要想兒子成才,必須打,他的兒子自然要由他來打。

而他要打兒子,就得有根莊嚴神聖的棍子,想著,他沖譚振學道,“明天我們帶刀出城吧。”

他要砍根樹,慢慢打磨,磨成又粗又壯又不失威嚴的木棍,備著打兒子用。

譚振學不知他想法,“你身上的傷還沒好,砍柴就交給我和生隱弟吧。”

傷筋動骨一百天,譚振興後背的傷,沒幾個月好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