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爭論+趙煦(第3/4頁)

武曌點了點桌子,示意歐陽修代為介紹。

二人聽完之後更為震驚,這就從一個嫵媚美女,變成了‘後妃幹政’的代表人物,但也難怪,只有這種姿色才能迷住唐高宗,有點合理了。

都和武曌皇後不尷不尬的聊了一會,都很矜持,沒有評價她,只是被她一句句逼問,追根究底,問新舊兩黨為什麽完全不能共存,這位皇後超兇的。

武曌問了半天,發現他倆的答案和人間看起來結果有些不同,顯然新舊兩黨矛盾的基礎在於朝廷的官職有限,如果只有一家獨占,資源就都屬於自己。

武曌還想指出他們以及皇帝改革的問題根本之所在——酷吏真的很好用。但她沒這麽熱心,這也不是什麽好話,罷了罷了。

王安石:“不知杜甫今在何處。”

武曌微微一笑:“與太宗在外,吟詩作賦。”

唐太宗還是很矜持,不論別國地府取得什麽成就,只說是散步閑遊,吟詩作賦,歌舞宴樂。話說的一點都沒錯,攻城略地之後不得散步嗎?取得勝利後歡歌暢飲時不寫詩嗎?和別的可汗、皇帝結盟時,不就得歌舞宴樂嗎?李白很想展示他的文武雙全,和杜甫一起,去的飛快。

聽說太學祭酒本來對他大加贊賞,現在差點改課本,把誇贊他的部分刪掉一半。

司馬光:“唐高宗又在何處?”

武曌笑而不語。丈夫自然有他自己的事,一會聊完了一起去觀賞歌舞。

王安石又問:“五代時,兩次盜發乾陵,都風雨大作,人都說是武後神威不可侵犯,當時武後身在何處?”他不相信那種說法,現在雖然沒見到自家神主,但也隱約猜到,皇帝們去世後短時間內,可能在某處世外桃源,或如傳聞中所說,身居天宮。

武曌看出來他在質疑自己:“呵,正是朕大發神威,以風雷退敵。”

她這一個‘朕’,引發在場三人強烈不適。

司馬光又說:“希望將來可以謁見太宗,請他來評價我與他之爭。”

王安石哼了一聲:“一朝天子一朝臣,不必如此。貞觀之治,全憑隋末亂世襯托。”

司馬光:“執拗不曉事。”

王安石:“上承漢制,略加修補,並無特異之處,只是前後皆不肖,顯得太宗尤為突出。”

武曌拍案大怒,她還是很喜歡唐太宗,不完全是男女那種:“莫非你認為宋神宗優於我大唐太宗?”

王安石確實這麽認為,因為宋神宗面對的環境更糟,內憂外患極多。認認真真的列舉了自己皇帝的無數優點和為難之處。神宗皇帝才是真硬漢!鐵血帝王莫過如是。

兩宮太後和皇後反對,滿朝文武議論紛紛,他能堅持不改,踐行新政,整頓兵馬!多麽厲害啊!

歐陽修和司馬光都揮揮扇子,露出不忍猝睹的表情,真不知道他怎麽能說出這種話。

武曌:“有人說王安石乃神主之褒姒、妲己也。果不虛傳。你們二人真是情深一片。”什麽啊你都能硬著頭皮贊美他,只能說是情人眼裏出西施。

王安石大怒:“休要玷汙我們君臣之情!如漢武待衛青,武周待眾臣之事,未曾有過。”你以為我們君臣像你們似的,關系好因為睡過覺嗎?

歐陽修連連敲桌子:“王安石,休要胡言。”雖然漢武帝和大臣們的關系撲朔迷離,但武周皇帝幸過誰,都在歷史上記錄的很清楚,宰輔在名單之外。

武曌問:“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病無災到公卿。蘇軾寫的就是你吧?”

王安石很快就被按住了,二人不願意讓他再吵,一個是他倆覺得太宗很厲害,另一個則是則天皇後的殺氣太過明顯。

這要是則天皇後拔劍殺了他,咱們是報官還是不報官?

……

新君趙煦九歲繼位,此時執政的是高滔滔,太皇太後的禦座和皇帝的禦座設的大殿兩端,眾臣上朝議事時,只對太皇太後稟報事項,但每次皇帝都要嚴肅的坐在那兒,看他們的後背。

或許是因為皇帝年幼,兒科在此時發展迅猛,錢乙寫了一本著名的《兒科藥證直決》。

高滔滔執政八年,發生了又一次詩案——車蓋亭詩案——打擊範圍非常廣泛,試圖根除新黨。她很清楚自己仔仔細細監管教育的皇帝和他父親一樣,想要變法,喜歡王安石那套誤國的理論。

但她又無可奈何,只能在臨死之前叮囑自己的親信們及時退避。

等到高滔滔與趙曙團圓後,趙煦終於揚眉吐氣,開始改天換日,母親的地位提高了一些,雖然名分沒變,還是太妃,但感覺一下子就不一樣了。向太後可不如高太皇太後那樣強有力。把新黨中最有才幹的章惇拜相,開始不遺余力的打擊太皇太後的親信以及司馬光的全部舊黨。

啟用新黨成員一點都不難,舊黨將王安石和蔡確親黨名單張榜公布,以示警告,現在皇帝按照名單一翻,所有被打壓的,全都可以重用。立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