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武經七書(第3/4頁)

長孫無病開始笑。武曌心中疑惑,我錯過了什麽消息?

呂雉也樂:“過了三年多,趙禎讓歐陽修加入編修。這才成書。”

武曌驚的瞪大眼睛:“好慢!”這個速度完全能不能接受啊!趙禎真有耐心。

……

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人各自去找自己的友人,看完本紀就氣的頭疼,等到看完了全部,對照著看,看的他們都想親自寫一本史書——反正現在有空。

李淵拍桌:“一個個都在隱沒朕的功績,到底有沒有人記得我才是開國之君?”

“我記得主公,永遠都記得。”

“朕的詔令文章都被刪了!”

宋祁和歐陽修在搞文化運動,對唐朝的駢文很鄙視,刪了一部分詔令,改了一部分的文風,也不管唐朝的原文,非要給改動一下。就是討厭駢文。

李世民拍桌:“打高麗打的很好!打的對!朕從來沒有後悔過!稍有瑕疵不代表後悔!只是沒有滅了他們覺得不快活。我大唐的文臣一個個也是能征慣戰,哪像宋朝的文人,手無縛雞之力。”

唐朝的文臣是什麽樣呢?就是體力比武將稍弱一些,基本上個個都懂拉弓放箭,也能在陣前指揮,臨危不亂,最起碼在李世民時期是這樣。淩煙閣裏的文臣,最弱的也懂化裝潛入。

唐太宗本來覺得宋朝還不錯,在趙禎繼位的那一刻,就已經超過了五代十國的合計年份。但史書中的態度就是朝廷的態度。

杜如晦勸道:“息怒,這件事有內情,聽我慢慢道來。”

“你說。”

“宋朝文臣主和。您可是主戰派的,宋太宗、宋真宗兩次親征……”掌握話語權的文人不贊同打仗,那麽政黨傾軋就牽連到歷史評價上了。唐太宗是堅定的主戰派,在這時候他就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皇帝,而是‘皇帝是否親征’這件事的風向標。

要提到為什麽大批文人主和,那就得說到南北兩黨。所謂的新黨舊黨,主要組成部分是南人和北人,不只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打仗對南方人的利益有利,打仗對北方人的利益有利。名義上同為宋臣,實際上各有私心。就好比是檀淵之盟前,江南王欽若希望皇帝去江南‘請幸金陵’,四川人陳堯叟‘請幸成都’。寇準作為一北方大漢,軍中代表,建議皇帝直接去幹!

只有戰爭才能給軍隊帶來好處。平時都會被克扣軍餉軍需,被挑剔,非得是打仗才能揚眉吐氣,大展身手。但是呢,打仗時立功的是武人,文人們雖然不敢上前線,但是很善於批評,認為國家棟梁的風頭被搶了,認為武人需要監督批評。

高士廉和另外幾個人把當前朝政黨派簡化成一個坐標軸,潘美和楊業在不遠處喝悶酒,聽了全程,十分難過。

文武和南北兩種立場就變成了:北文/北武,南文/南武。

然後北文和北武互相鄙視但支持,試圖排擠南人,看南武的戰鬥力來鄙視。南文對南武鄙視,不怎麽支持,並極力打擊北武。北武對南文南武蔑視。南武對此痛心疾首。

李世民看向窗外,好多草:-_-||

《舊唐書·本紀》部分近三十萬字,到《新唐書》僅剩下九萬字。

李治慢慢悠悠的問昔日的大臣們:“媚娘能為了我的墳塋興風雨。你們真不能對歐陽修略加小懲麽?”墳塋是自謙。

大臣一起搖頭,真的不能。

李治沉吟再三:“李隆基所修《貞觀政要》還好,卻不算是史書,我打算為父親重修史書,不外傳,只留作私藏,諸位可願祝我一臂之力?”

所有私藏的東西都能流傳開。(#^.^#)

眾人都答應了,並小聲要求讓武後別來。

……

人間有一個名叫吳縝的人,正在寫《新唐書糾謬》,主要就針對編輯組。寫好了目錄一看:書事失實、事有可疑、自相違舛、年月時世差誤、官爵姓名謬誤、紀志表傳不相符合、載述脫誤、義例不明、先後失序、編次未當。

啊我好細致!這不是小心眼,是他們錯誤太多。

……

但總的來說,畢昇剛發明的活字印刷沒用上,雕版印這套書也很方便。

不管陰間什麽反應,唐太宗的支持者們作何感想,新唐書就作為官方書目發行。

目的有三:1.重塑宋朝的正統地位——修書能塑造國家地位。2.反對太後執政以及皇帝親征。3.石敬瑭不配。3.5.不要打仗不要打仗。

龐籍在邊關盯著李元昊:“唉……”

狄青:“唉……”雖然剛打了一場勝仗但是……

趙禎看完之後覺得很累:“當年太*祖時,每隔十天親自去檢查軍械質量。”

但生產質量要皇帝親自去抓真的很過分。

給我一個諸葛亮好嗎?請大臣們記住,大臣們鞠躬盡瘁是本分,皇帝在後宮裏和美人玩耍不搗亂就是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