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第2/4頁)

李世民嘆息道:“原來如此,我實在是沒想到。”沒有身臨其境,就是想不出來。

李昭道:“我也沒想到。柴紹在太學授課嘛,他有一個學生,生性喜歡遊覽天下,可惜生逢亂世,第一次出門爬山就被人殺了。死後苦心鉆研,想去遊覽五嶽,才想出這麽一條妙計。幾百年間反復調職差派,不僅是五嶽名山,就連三十六洞天福地都走遍了。”

父子二人一起露出向往的表情,誰不喜歡爬山、劃船、打獵呢,尤其是打獵,李世民和李治都非常熱愛打獵。

李適繼位之後,除了淒淒慘慘的冊封母親之外,還下了很多詔書,禁止國內外歲貢鷹鷂。山南枇杷、江南柑橘等外地水果每年只需進貢一次供奉給祖宗,其他的不必。又取消了南方的奴仆、酒、麝香等進貢項目,禁止進貢珍禽異獸。甚至還將文單國(今老撾)所獻的舞象從圈養的動物表演改為放到皇家自然保護區。

這份新氣象非常好,欣欣向榮。

李世民快樂的說:“希望他能堅持下去。”雖然在歷史上最起碼有一半的皇帝在剛即位時搞過這麽一通模式,但能堅持到最後的寥寥無幾,即位之初的計劃就和人的新年計劃一樣,通常被放棄的飛快。不過另一半沒有裝模作樣的皇帝更混蛋。他覺得自己的運氣不會太差,子孫也很優秀。

李治贊許的點頭:“這孩子像我!” 我就是個節儉樸素的好孩子吖~

李淵又何嘗不喜歡爬山呢?他時常去都城爬山,到了山頂遠眺,那白霧籠罩的就是閻君和家眷沐浴的天池,天柱峰(筍峰)上掛著的太陽明亮卻不刺眼,往下看百丈處,桃花常年盛開的就是傳說中的蟠桃,據說是天帝提前預支給閻君的、三千年後的嘉獎,看城中熙熙攘攘,祥瑞和睦。他今日正慈愛的給兒孫們講愚公移山的故事。並柔和的問:“李隆基,你有何感想?”

李隆基還沉浸在用了大概十年時間,終於完成了帝鎮水渠的建設,看著第一天是渾濁著泥沙的水,第二天變得澄清見底,似乎和小溪一樣,還挺有成就感。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以後再想洗腳、澆灌莊稼,只要去門口就行。他壓根就沒想,反正一切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哎,是我的錯,我對待朝政也該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永不言棄。”

李淵搖搖頭:“不,我的意思是你那五畝地閑著也是閑著,不必種地。不如拿來移做她用,可以增加美感,我們之間多一份風景。”

李隆基有種不好的感覺,李豫和李倓對視一眼,心有靈犀的瞪大眼睛,心說不會吧。

劉徹拍案叫好:“這個好!讓他修一座山。愚公能移山,李公也可以堆山!”誰的花園裏沒有假山呢?五畝地都拿來做假山,或許不算大,但現在不需要考慮到安全問題,可以堆的很高,在山上在種上一些蘭草與竹林,那真是妙不可言啊!

李隆基只覺得眼前一黑,他雖然喜歡爬山,也喜歡山,但不是這種喜歡。把修水渠挖出來的一部分的泥土都運到自己家裏去,那是為了以後蓋房子打地基用,挖一次也是挖,要不然土沒地方處理,自己蓋房子打地基壘台子還得重新挖土。他可不希望自己居無定所,無論如何,作為一個皇帝必須有自己的宅地。則天皇後也是因為有自己的宅地,才這樣的理直氣壯。“若要修建假山,將來我住在山上,那豈不是一覽眾山小?”

比你們都高,我懷疑會有某些人以此為借口來找茬。

仔細想想,左右兩邊都住在山腳下,鎮中的視線受到遮擋,以後如果再打起來我們可以登高遠眺,高祖和高宗拿著弓箭在山上能壓制方圓二百步的人,很好。如果在山上觀風望月,也是清幽雅致,別有風味。住在山上更是不錯,李泌就常年在山裏居住,李豫說他很是神異。

眾人想出了修建一座山的無數好處,現在又不用考慮愛惜民力,又不擔心影響農業生產,滿心想的都是人間的山色——根本沒考慮李隆基能不能用鏟鏟把土拍成奇石。

蕭觀音又在家誦經禮拜,楊廣也翻了翻經書,無聊的看他們再聊什麽:“宮殿回廊可以依山修建,山巔修一個亭子,不要種牡丹,牡丹太艷俗,種上茉莉和白菊花,如果修的夠高,會有如墜雲霧的感覺。”

他那超大超華麗的宮殿就依山修建,真的是美輪美奐。等一下!我怎麽覺得你們修一座山對我不利呢?雖然李隆基的宅地做了假山之後,正對面開門見山的是李旦,但我感覺……不遠處有一座山,好像有點威脅感。

在意見相同時,李世民非常支持父親的決定。他的威望又高,兒孫們都不敢當面反駁,李旦以下的人們婉轉的勸了勸。工程浩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