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元姬+楊艷(第2/4頁)

什麽叫人會變?像是皇甫謐那樣從小滿村瘋玩的人,那叫會變。皇甫謐到二十歲才開始認字讀書,成為史學家,等到四十二歲得了風痹,半邊身子不好使,才開始學醫給自己紮好又寫了一本流傳千古的《針灸甲乙經》,那種人太少見了!有幾個人能浪費二十年時光還能異軍突起?

呃,他玩的也是編荊為盾,執杖為矛,分陣相刺,嬉遊習兵,是他祖父皇甫嵩的兵法,也不傻。到現在成了一代名家,名醫名士,司馬昭司馬炎都想見他。

至此,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不會的,要麽一個孩子一開始就聰明有遠見卓識,要麽永遠不夠控制大局。

張春華哐哐哐弄了四個菜,然後煮了一鍋椒鹽蠶豆,拿了一瓶酒,除了司馬懿意外的人都都叫過來喝酒:“元姬,來給你接風。兒子,來喝酒,何以解憂。”

趙飛燕聞著味兒過來:“吃什麽?給我一碗。咦?這位小美人是誰?怎麽不打扮呢?”

王元姬素來節儉,成了太後依然自己紡紗織布,不要華麗的擺設,吃飯不講究美味,穿能看出來被反復洗過的衣服——真絲這種東西過幾遍水或用皂角洗會掉色和抽絲,不復一開始的美麗光澤,看重享樂的人盡量不洗衣服,穿幾次就扔。她現在身上穿的衣服只有染色,沒有紋繡裝飾,頭發也只是挽著。“我喜歡節儉……你是誰?”

張春華介紹給她。

王元姬對於以舞技和亂國著名的皇後沒有半點好感,只好勉為其難的點點頭。

趙飛燕端著蠶豆走了。

王元姬這才開始打聽,這裏兩排房子,看起來貧富不同,怎麽面積都是一樣大?又這樣荒涼無人?只有籬笆墻?她有常識,富人的府邸應該是高墻大院,可是這裏沒有高墻,也沒有大院。還有呂雉……

婆母給她科普了一番,丈夫又介紹了這鎮子裏都有誰。

王元姬很節儉,舍不得把祭品大手大腳的賣掉,還有點嘆息:“何必祭祀這麽多東西呢。”

在反復確認食物真的不會放壞,如果晾的時間太長會晾幹之後。沒有賣掉自己的祭品,以一種很強的收納能力把祭品都整理好,摞的高高的,和劉備買了幾大捆草繩子,和司馬昭一起把祭下來的羊羔和乳豬捆紮結實,穩穩當當的塞進新蓋的倉庫裏。其他小碟的菜肴,每天想吃就吃,不想吃就摞起來。

陪葬的食物永遠會存在於陪葬器皿中,只會慢慢失去味道和口感。

祭品則是吃掉就沒了,不知道這是什麽緣由,但就是這樣。

她去向薄姬、竇漪房、王靜煙、馬明德學習,找人打聽如何自己做織布機。儉樸一直都是皇後的美德中最耀眼的一項,皇後親自養蠶織布那是能載入史冊的!

如果時常穿著自己做的衣裳,那簡直能和黃帝的賢妻、哪位發明了養蠶織布的嫘祖相提並論了。其實有些人是為了節儉,有些人只是為了成就感和打發時間。張春華不喜歡織布,她覺得坐在織布機前重復動作很蠢,但王元姬覺得這正好可以充滿節奏感的思考。

養蠶有一個固定步驟。第一步,去找劉備買個大竹匾。

第二步,在去鎮子裏的樹上抓蠶。

第三步,讓你男人每天去擼桑樹葉,最好能在自己家門口種幾顆桑樹。

養蠶愛好者中只有明德馬皇後愛讀書:“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或許我們的五畝宅地,就是以此來安排的。”

王靜煙讀過書但不怎麽愛讀:“對。”

王元姬發散思維,心說難道這是這朝廷的暗示,讓我們衣帛食肉安居樂業嗎?

另外倆人聽的懂,卻不得有什麽意義。

這些蠶也是犯了罪的鬼,本該去人間當蠶,被安排這個帝鎮的人安排到這樹上定點刷新,和竹子、樹木一樣,都是提供給他們的原材料。雖然警惕皇帝這個善於惹事的職業,怕他們出門一步就能攪動風雲顛覆地府,必須嚴格控制,但也不能讓他們沒房子住、沒衣服穿,至於為什麽不提供成品……開玩笑嗎,不得給人找點事做?

劉備現在淡定的很,劉禪死下來之後本來要送到他這裏來,他有些難過,又不想讓他過來見到曹丕,讓自己再一次丟人現眼,就特意要求交給張飛,囑咐張飛按照一天三頓飯罵他。唉,送到帝鎮來又能如何?除了罵他過早開城投降之外,還能說什麽?他老子都敵不過曹操,他又能如何?阿鬥啊,阿鬥……

自己待著沒事就編草鞋、鬥笠、筐等東西擺在自己家的柵欄上賣,他現在還出不去。司馬昭夫婦來買竹匾和竹筐時,也沒有漲價,價格很公道:“兩只燒雞。”

城裏當然比這便宜的多,但誰願意為了買一個竹匾、一個鬥笠、走到幾十裏外的城鎮裏?算上路費等於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