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四十四口小甜酒(第2/4頁)

但林一安這兩天為了擠時間出來跟她回家,昨晚顯然是熬夜了,他的皮膚白,一熬夜黑眼圈就很明顯,看起來很沒精神。這會兒一上車就把椅子攤成一百八十度,戴上眼罩和口罩開始補覺。

回家這天是工作日的周三,商務車廂裏只有他們兩個人,喬瑜看了幾頁書後反而被這樣的安靜分散了注意力,忍不住轉頭看了他一眼。

他太高了,椅子放平後仍然有半截小腿會露出來,只能勉強側著身收起腿睡。清瘦的身形在深灰色的大衣下只剩一個輪廓,五官也被黑色的眼罩和口罩遮了個完全,只看得見一小片白皙的額頭,額前的碎發被窗外的陽光照得金燦燦的。

喬瑜看了好一會兒,也意識到自己最近的注意力會不由自主地被他帶走,只能硬生生轉回視線,用溫度比較低的手背貼了貼臉,提醒自己清醒一點。

但巧合的是,她今天剛好在重溫《簡·愛》,重新回到書頁上後,大腦空白得幾乎看不懂英文,直到翻過幾頁,羅切斯特對簡說的那段話幾乎是從紙張裏掙出來的,一下子讓她看進去了——

“……對你,有時候我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尤其是像現在這樣你靠我很近的時候,仿佛我左肋下有根弦,跟你那小小身軀的同一地方的一根弦緊緊相連,無法解開。

“一日那波濤洶湧的海峽和兩百英裏的陸地,把我們遠遠地分隔兩地,我真怕這根聯系著兩人的弦會一下繃斷……

“我心裏一直有一種惴惴不安的想法,擔心到那時我內心準會流血。至於你嘛,你會把我忘得一幹二凈的。”

喬瑜在看到最後那句時,恍惚間真的有一下刺痛的感覺,讓她忍不住皺起眉心。

於是再轉頭看林一安的時候,那根連接肋骨的弦好像也一下子明晰起來,連同某些到時候會流血的思慮。

可問題是,她很怕這一切其實都只是自己的錯覺。

那些眼神、話語、舉動,都是似是而非的,沒辦法下準確的定論。

喬瑜越想越亂,最後低頭貼上冰涼的車窗,窗外入冬以來變得灰黃的田野大片地從她眼前劃過,忍不住長長嘆了口氣。

--

鏡湖有一處很出名的景點,叫安昌古鎮,喬瑜四歲以後的家就在那裏。

古鎮是以清麗的小橋流水和白墻黛瓦出名的,很傳統的江南水鄉韻味。而更可貴的是,即使在旅遊開發後,這裏依然保留著大量的原住民,商業化的氣息並不濃重,因此也留住了古鎮一直以來悠閑恬靜的格調。

喬瑜算算日子也有半年多沒回家了,這次回來已經過了冬至,白天的氣溫在八九度徘徊,剛好是各家各戶都在河岸掛出臘味來曬的季節,整個小鎮都彌漫著一股被陽光曬透了的醬香味。

林一安不識路,下車後就只能拖著兩只小行李箱跟在她身後,加上這輩子還沒見過這種帶頂棚的長廊下一大排一大排全是幹癟的醬油色臘味的場景,滿臉寫著新奇。

喬瑜也看出他不識貨,主動問他:“你吃過臘腸嗎?”

林一安想了想回答:“意大利有很多香腸,不過我不了解制作過程,不知道跟這種是不是差不多……”說到中途伸手指了一下某排看起來像鳥的東西,問她:“這是什麽?”

“臘鵪鶉。”喬瑜回答。

“那這個呢?”林一安指向另一排金黃色的東西。

“我們這兒叫鰻魚鯗,就是魚幹,還有用黃魚做的,曬好了之後可以做鯗蒸肉,下酒的,或者紅燒。”喬瑜非常盡心地給他做起了導遊,一邊示意他往左邊的弄堂裏走,“我媽這兩道菜都做得不錯。”

“那你呢?”林一安又問。

“我沒學過這幾道菜,回來都是吃我媽做的飯……”喬瑜說到一半,也意識到什麽,“對哦,你好像不能吃我媽做的飯。”

林一安點頭“嗯”了聲,滿臉寫著老實。

喬瑜聞言也只能輕輕嘆口氣,道:“那我讓我媽教我做吧,要不你吃不了……既然來都來了,不嘗嘗特色菜也挺虧的……”

林一安再次老實點頭。

……

古鎮不大,整體依河而建,沿主街從頭走到尾不超過二十分鐘。眼下拐過兩道被白墻擠得極深長的弄堂,就到了另一條小街,兩側有各種扯白糖、賣醬油的傳統老店,門前大都擺著幾個藤椅,有老人穿著厚厚的冬衣在店前曬太陽,又或是掌櫃的婦人在三三兩兩地嗑著瓜子閑聊。

喬瑜四歲剛搬回來時住在鎮南的劉家大院,直到外婆去世後才和媽媽搬來這裏。當時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每天上下學都在這條路上來往,鄰裏間也都熟識,常常相互串門,哪家門裏芝麻大小的事不出半天就能傳遍全街,彼此之間幾乎是零距離的關系。

直到後來她到外地上高中,又到更遠的地方讀大學,這條街上熟人們的音容笑貌才漸漸淡下去,薄成一張有關幼年時的家鄉的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