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完結(下)(第2/3頁)

“校長,不是我說,周惠蘭同學在生物上的造詣絕不亞於我,將來必能成為國家的準工程院院士。”姚教授的聲音裏難掩得意。

“且看吧。”

台下更遠處,鐘國棟的舍友們面面相覷,台上那位真的是鐘國棟親媽。

想不到她竟然真的是這一屆的全國狀元,哎呀,太嚇人了。

在人民日報出來關於全國狀元的報導時,他們就懷疑了,可是鐘國棟那段時間心情不好,他們也不好去問他。現在看來新聞是真的,但自己繼妹頂替了親媽的成績,光想想就能腦補出來一大段恩怨情仇來。而且從暑假那次照面也可以看出,母子二人關系十分不睦,兩人如今就讀於同一所大學,以後見面會不會鬧起來?

其實是他們想多了,周徽嵐自打開學起,就開始忙碌起來。忙得她連班上的人都認不太全,哪有時間和蠢兒子掐架?

“……今日,我們為身為京大人為榮,他日,希望京大以我們為榮,謝謝大家!”

在眾人的注目下,周徽嵐淡定地完成了她新生代表的發言,最後一鞠躬。

周徽嵐的大學生活就此展開,與大多數的大學生都與眾不同,她除了專業課時間之外,幾乎都隨姚教授泡在實驗室。

一開始,因為她剛大一就占用那麽多實驗資源,那些大三大四的師兄師姐們都不太服氣她,後來漸漸被她在實驗室的表現所折服。

在實驗室時,他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校的問題。因為過分愛惜實驗機器和材料等,做起實驗的時候難免束手束腳,進而總會出現各種錯誤或者偏差。一開始去請教她,不過是想刁難她,但她總能一針見血地指出他們做實驗時所犯的錯誤。

漸漸的,他們發現她早已將所有理論知識融匯貫通了。因為請教的問題多了,並且從大一到大四各個學年的都有,有些甚至還超綱了,但這些這些都難不倒周徽嵐,這足以證明她的理論基礎很紮實。

後來周徽嵐的課業連年蟬聯第一,更是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當他們實驗項目進展不暢或者愁眉不展的時候,總是習慣於向她請教,甚至有時候由她帶領他們建模解題。

他們還發現周徽嵐做事非常的高調,但為人又非常的低調。

對於他們的疑惑,周徽嵐只是笑笑,她做事高調,是因為她知道她接下來的路要怎麽走,她發力,她不想浪費時間。

周徽嵐當然知道她那些‘師兄師姐們’最初想刁難她的想法。

但她並沒有太放在心上,她覺得只有通過不斷地接觸,才能有彼此間相互了解的機會,才能糾正偏見和解開誤會。

而且她對他們也不是沒想法的,這些個京大高才生,已經算得上是國內生物領域裏的高端人才了,即使不是,也是預備役。

京大高才生,性格中帶點恃才傲物,這很正常不是嗎?他們現在不是相處得挺好的嗎?嘿嘿。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周徽嵐入學半學期左右,姚教授替她引薦了一個人。

“小周,來,我為你引薦一個人!”

見到眼前這位老農裝扮的人,周徽嵐渾身一震。

“周總,久仰了。”

“袁主任,彼此彼此。”

歷史上,今年六月份,全國性雜交水稻專門研究機構——第九實驗室剛剛成立,由袁老爺子任中心主任。所以她這稱呼是對的。

“周總,能冒昧地問個問題嗎?”袁老問。

“您問。”

“我留意過惠興集團的發展,你實驗室的一些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為什麽你們一直都在研究蔬菜瓜果類的增產增收,卻沒有繼續對稻谷進行研究呢?我覺得平均畝產八百斤並不是極限不是嗎?”這是袁老爺子的疑惑。

大興稻米成為特供,並未引起他太多的關注,他關心的是如何提高稻谷的產量,其次才是品質。而當時大興特供米的畝產量並不算太出眾,他自己的實驗團隊研究出來的稻谷品種,配合精耕細作的種植方式也能達到那個畝產量。但上一季,大興村的特供稻米平均畝產量突破八百斤,比上一季度明顯增產近兩百斤,並且品質未降低,這才引起了他的關注。

因為我在等你啊袁老,周徽嵐心裏嘆息著。

……

八五年年初,也就是周徽嵐大一下學期,第九實驗室正式向惠興集團所屬實驗室發出邀請,雙方實驗室實行共享數據,共同合力研究如何解決水稻增產增收的技術難題。

周徽嵐大二那年,京九線,京城到蘇省這一段修建好並投入使用,她能迅速地在京城和蘇省之間往返,更確切地說,由京城和儀水縣之間往返。

而此時蘇省因為有惠興集團對當地農業的支持,目前已經一躍而成了土豆種植大省。蘇省產的土豆,出了名的皮薄個大味道好,因為飽腹感足,能填飽肚子,讓蘇省不僅成為土豆種植大省,也是輸出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