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師還是牧師? 關於學生精神與能力的問題解答

教了多年書,從高中教到大學,從應試教育到經典教育,我重視的都是精神與能力,即所謂德才,而學生所關注的也是這兩大方面的問題。我把相關問題作了解答,便成就了這篇文章。然而教著教著,越來越覺得自己像一個牧師,向著一群群迷途或不迷途的羔羊宣示我的“聖經”,即神“聖”的“經”典作品與精神。雖然我並沒有接受洗禮,但是對基督教的精神心領神會。

我認為,教師應該具有牧師的精神,如善良、博愛、信仰、平靜等,牧師應該具有教師的能力,如傳道、授業、解惑等,二者互為補充。教師主要教學生,而作為牧師,他的服務對象更廣,除了人類,還有神。

其一,精神宣示。

一是,人可以抱怨,可以迷惘,可以自卑。因為這使到心理得以宣泄,思考得以更新。但是一個人不能一味長期地抱怨和迷惘,如此就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因為人無完人,因為家庭影響,諸如此類。但是我們需要的是正向自卑,不提倡反向自卑。

二是,人可以功利。“非功利”至少是建立在“紮實踏實”的基礎上的。因為這是為了現實的、物質的目標而努力。但我們需要進化的功利,不需要退化的功利。

人生不只是生活本身,還有高於生活融於生活的事業追求和精神追求,或者說是通過事業追求達到精神追求。這就是“非功利”的精神核心。其實很多看似無用的東西對人生是很有用的。用俞敏洪的話說是“人生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培養興趣也來源於相對非功利的精神。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帶著興趣的學習是最自由、最快樂的學習。興趣有時候是自發的,有時候是培養的,但無論哪一種興趣,都應該用一種持之以恒的精神來支撐。當然,如此一來,興趣就不再是興趣本身,而變成了與你的方向、理想相關的“志趣”了。

三是,何謂個性?何謂賢人、聖人?建立在自我反思與能力鍛煉的基礎上的個性才是真正的個性。當一個人強大到自成風氣的時候,他是賢人;當他強大到改變風氣的時候,他就是聖人了。

四是,“不爭有為,寧靜清越”。其中“不爭有為”的“不爭”是不爭權奪利,不做惡性競爭;“有為”是有所作為,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鍛煉。“寧靜清越”的“寧靜”是在浮躁功利的社會裏尋求內心的寧靜,以個人內心的圓滿面對殘缺的世界,以精神的追求協調物質的成功的追求,以信仰來面對缺乏信仰的世界,倡導一種樸素、寬容、博大的胸懷。而“清越”則是對“寧靜”的補充。這一方面,因為真正的寧靜是有聲音的寧靜,如山上有鳥聲水聲風聲葉落聲等,我們不會覺得吵鬧,反而覺得安靜,所謂“鳥鳴山更幽”。另一方面,“清越”除了聲音清脆悅耳之外,還有才華出眾的意思,這就和“有為”聯系,即要打造人生底蘊的厚度。這需要有所熱愛,對知識、事業、真理甚至信仰的熱愛。有所熱愛,一個人的精神會很充實;無所熱愛,一個人的精神會比較空虛。

五是,何謂絕望?所謂“絕望”就是人到“絕”境時還要“望”一望,說不定“絕境之望”會變成“絕妙之望”。

六是,恩愛是中國人的愛情觀或者婚姻觀,爭吵正常,但不能作為常態。“恩”就是“因”為有“心”所以走到一起;“愛”就是因為接“受”了這顆“心”所以愛才恒久。許多人分手或者離婚,不是沒有“恩”,而是接受不了這顆心,即沒有了“愛”或者“愛”不起來。如果爭吵成為婚姻中的常態,要麽是感情出了問題,要麽是性格出了問題。寬容與妥協是婚姻的題中應有之義,但很多人不懂,或者懂而不行。

七是,物質、精神,不可偏頗。人不要因為物質富有而貶低精神,否則會導致精神空虛、冷漠勢利;也不要因為精神富有而貶低物質,否則會導致心高氣傲、百無一用。粵語“鬼叫你窮,頂硬上”,即說物質的暫時貧窮,與精神的堅持、不信命的恒久不窮,可以說是糅合兩者的絕妙俗語。

八是,“生活”就是生存,就是活著。“生”命要有“活”力,包括身體的活力、思維的活力、行動的活力等。“死亡”按照我的拆詞思維來說,分三種意思。“死”了就“亡”,即沒有了,一了百了,這是生命的本質。“死”會從一個人或時代逃“亡”到另一個人或時代那裏,這是死亡的個人歷史與社會歷史性質。“死”是“亡”的即沒有的,就是只有死才是不死,死成了永生,成了超越性,成了一種啟迪與天啟。

生死真的神奇,就像史鐵生之死。2010年12月31日我不知道這事,同事朋友之間還在聚餐,師友之間還在互傳新年快樂的短信,父母還在教小孩學習,散步。後來我上網知道了,看了很多相關消息,很感動,因為我大學時候就讀了他的不少作品,後來教中學的時候學生還買了他的一套作品集送給我,我也剛教完他的《命若琴弦》不久。我覺得這就是世界,生死共存的世界。史鐵生之死像其他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的死亡一樣,雖然我看了一個多小時的消息,熱淚盈眶,百感交集,但是這對我以後的生活並沒有實質性影響。因為“生”生不息,還要“活”下去,這就是生活的意義,也是死亡的意義。“史鐵生”的名字真好,像“鐵”一樣“生”存的人,注定在永留青“史”的同時成為歷史,在成為歷史的同時超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