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中學教學而否定大學創新?

有的學生說:“大學老師鼓勵制新,注重宏觀,不注意細讀。這樣打破了中學教師長期培養出的思維定勢固然好,但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去考研考博,而且絕大多數的本科生都將從事中小學教育事業,那時我們在應試教育的束縛下又該如何教學呢?是墨守成規坑害孩子,還是成為少數堅持自我卻又有可能讓孩子失分的一個呢?雖然現在的語文試題越來越開放,但就拿《狂人日記》來說,‘救救孩子’和‘孩子不可救’兩種觀點不可能同時出現在標準答案裏。”

看了學生作業裏的這番話,我想這個學生是有自己的思考的,只是思維狹隘了點。我的回答如下。

其一,墨守成規要不得。之所以說中國現在出不了高端創造性人才或大師,就是因為從小學到高中這十多年,學生都在罐頭一樣的教學與思維方式中度過了大好年華,從小就缺乏自由,又如何發展個性?又如何創造?你自己經歷過這樣的痛苦,難道還要延續這種痛苦嗎?像你所說的“墨守成規坑害孩子”?

其二,大學教育重在思維。如果不這樣想,你根本就不用到大學去提高境界,去開闊視野,去鍛煉能力,索性就天天做中考題、高考題算了。不考研考博更應需要有好的思維,否則中國教育就更加沒有希望。

這就像有的學生問:“老師,我們又不是碩士博士,為什麽要寫論文?”他以為寫論文只是碩士博士的事情,其實很多工作都需要寫論文或者相關思維,而且他這種說法很膚淺,很狹隘,也不合邏輯。按照他這種邏輯,我反問:“你又不是貓,為什麽要吃魚?你又不是雞,為什麽要吃米?你又不是兔子,為什麽要吃青菜?”其實,很多思維的東西是相通的,寫論文可以訓練思維的多方面。思維的清晰性有利於學習、工作的清晰性與條理性,思維的深刻性有利於學習、工作中看問題的深刻性透徹性,思維的細致性有利於學習、工作的細致性,思維的多樣性有利於學習、工作的靈活性豐富性。如果不不這樣想,人就從小到大都沒有自由發展的空間,只是一個罐頭,這樣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和社會不穩定,難以可持續發展,這樣你願意嗎?

其三,大學創新既有宏觀,也有微觀。且不說國外的大學,我們以前上大學包括你們現在上大學,不少老師都是鼓勵創新,注重文本分析的,而非你所說的只注重宏觀,不注重細讀。我有的朋友以前也教過高中,但是大學所看的書,所接受的思維訓練,對中小學教學有好處而沒有壞處。這就是教育界常說的“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其實中小學教師不應該只有一桶水,而要有一池塘水、一湖水,甚至一江水。這還只是量的區別,其實還要有質的區別,就是一般而言,教師的水平應該比學生更高更強。當然這不排除有的學生能夠在某一方面比教師更高更強。

其四,你如何取舍?“是墨守成規坑害孩子,還是成為少數堅持自我卻又有可能讓孩子失分的一個呢?”

一是,你能夠提出這個問題很好,但是這樣的思維的確很狹隘很功利。你可以去看看尹建莉老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它會對你,對所有中小學老師有啟發。

二是,作為中小學老師,你做一些探索是絕對可以的,也是利於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的,我有的朋友就是如此。這就看你如何協調如何思考,如給學生提供另一種思維方式或答案的可能性,而且能夠自圓其說,很深刻,何樂而不為呢?!

三是,考試分數是否真的對一個人的成長發展那麽重要呢?無論是教育家、社會學家還是我們自己,只要眼光放開一點,我們就會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有的學生小學時候考試分數很高,進了初中就厭倦了,因為學校還是那樣的教育模式,有的勉強撐到高中,成績卻回落不少,因為的確厭倦了。而有的雖然分數暫時不高,但是思維、心態、課外閱讀都不錯,反而後來居上,而且為人也沒有那麽死板。

我們知道,中小學教學不等於課堂教學,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是課外閱讀與積累。就拿普通的我來說,如果我那時候缺乏課外積累,就沒有現在的我。

再看歷史與現實,錢鐘書數學不及格,不妨礙他成為大師。韓寒幾門掛紅燈,不妨礙他寫作能力的發展。雖然他也只是大眾娛樂文化寫家,不是純文學作家,水平不能過度拔高。馬雲勉強進了省級大學杭州師範學院本科,但是發展不比北大畢業的俞敏洪等弱。

再看看我們進了大學的同學,有的很會考試,還得了國家獎學金,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找的工作還不如成績中等的學生找的。就拿我一位朋友來說,他考試不行,但是這不妨礙他的發展。他的學歷是函授本科,但他在大公司且管著一幫重點大學畢業生,甚至海歸。尤其是到了碩士、博士階段,更是不能以考試成績論英雄的。有的考試第一,研究能力卻可能倒數第一,就是因為其養成了考試思維,而非創造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