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終南(2)(第2/4頁)

想想看,反正這個時候的官員絕大部分也是世襲的,老子是官,兒子一般也能當官。所謂孝廉制度,能舉薦上的有幾人?

這種情況下,願意買官的,一則真的有錢,估計不能是文盲(有錢自然能上學,學習成績好不好就是另一回事了)。考慮到此時的文盲率,這些人成為公務員,似乎確實有資格…只是之前沒有門路,這才沒得做官機會而已。

二則,因為爹是當官的,所以自己能當官…這難道比因為家裏有錢,所以自己能當官高貴?有人還說前者的家學淵源更好,然而事實是,除開極少數真正的世家大族,前者真不比後者好!

反正這個時代的主流是世襲…靠錢上位在後世看來非常混賬,但在這個時代,真不比主流的上位規則落後。

很多事情就是這樣,現在覺得難以想象的事情,用過去的眼光看,事情就不是那麽難理解了。

這樣說起來,日後漢靈帝西園賣官,這也算是老劉家的傳統藝能了…

實際上,漢靈帝最亂來的地方是,三公九卿這種級別的官職也敢賣!至於在他之前,老劉家賣官的多了去了,甚至有專門的‘貲官’制度,說白了就是靠錢當官制度,不一樣一直運行著?只是這種‘貲官’,可以買到的都是低級官位。等於是給了人一個機會,如果做的好,就有機會晉升,最終做到真正的大官也不是不能。

事實上,歷史上的桑弘羊就是靠家裏花錢當上侍中,然後步入官場的(那個時候劉徹剛剛登基,侍中這個官職還不值錢,沒有得到大家的重視,所以能夠花錢買到這個職位)。

現在,朝廷是一直有‘貲官’的!而張湯想要靠賣官大肆斂財,至少解決現階段的財政問題,那就不能不溫不火地賣官了——按照他的計劃,這次放開的官吏,其實主要是‘吏’的名額會很多。

對於一些人來說,‘吏’不是官,根本看不上。但對於更多人來說,這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一方面,這是一個可以拿工資的職位,少歸少,但只要不犯錯,就能一直拿,直到退休。

相比之下,為此花的錢一次性挺多的,但算賬就能知道,其實是賺了的。

另一方面,這也是步入官場的開始…開局不算好,但總算開局了!不少人肯定是有出人頭地的夢想的…

然而,這個操作確實能夠搞到錢沒錯,但背後隱含的麻煩也很明顯。先不說賣官賣的這麽光明正大,已經加入官僚隊伍的既得利益群體會不會有意見,也不說朝野會不會有非議。

就說一點,現在收錢一時爽,日後給公務員發工資的時候怎麽說!

官僚隊伍突然擴大這麽多,這意味著每個月會多一筆開銷…長久來看就是負擔。

張湯不知道這一點嗎?不,他知道。不只是他知道,包括劉徹,包括每一個參與討論這項策略的官員,其實都能想到——就算想不到的,在其他人提醒之下也能想到了。

但這個問題就跟有些人明知道分期的利息很高,還是要用分期一樣。

將來的麻煩將來再說,現在得先把眼前的事給應付過去。

又是一次朝會之後,眾朝臣散去,劉徹留下幾個重臣商量事情。先把最要緊的事情說完,劉徹又問起了前段時間山東水患的賑災情況。

“啟稟陛下,青州水患已盡力賑濟貧民…州郡糧倉已盡力開放,民間富者也多借貸…只是水患嚴重,並非尋常…如今邊郡多地而少人,已擬遷去百姓。另,南方亦能收容百姓。只是若往北方邊郡去,負擔不小。”

如果往南去,南方的種植園缺乏勞動力是切實的。就算身無長物,也能先靠著做工積攢啟動資金,將來開出屬於自己的土地。這樣一來,官府就能節省不少開支。

但往北去,問題就麻煩了一些,因為去到當地如果不為人奴隸的話,就得自己開荒種地…在得到收成之前怎麽活?借貸或許是一個法子,但是借貸是有利息的!這些老百姓靠重地,得不了多少利,說不定就要被債務捆綁,一輩子也翻不了身,最終淪為奴隸了。

再者說了,遷移的數量不是一個小數,恐怕當地的借貸市場都無法消化!

說到底,還是得國家出這筆錢…只管著人不餓死,這看起來花不了多少錢,但人口一多,每個人每天只花一個銅錢,一天也得幾十萬錢了,更何況一個錢怎麽打得住!

供養到下次收獲的時候,需要花的錢根本就沒數!

然而,把人全部弄到南方去,這也是不現實的。南方這麽短的時間內怎麽消化這麽多人口?而且北方邊郡因為連年受到騷擾的關系,人口確實不足!有這樣一批遷徙的災民,不分些過去,從長遠看是有害的。

說起這些事,又要操心錢的事情了…劉徹不太喜歡這些,但是沒辦法,還是得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