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凱風(5)(第2/8頁)

如此做法果然有用,很多原本只是感興趣,卻不一定要去東方的學者,此時都打聽起了去東方的一些事。倒不是說以後就呆在東方了,而是趁著有機會,拜訪一下東方世界,這也是很不錯的啊!畢竟,那可是傳說中的‘絲國’。

對於陌生世界的畏懼也因為陳嫣這個活生生的招牌沖淡了不少。

如果是有著這樣女性的國度…怎麽也不會太壞吧…

“明天的劇目會在這裏上演啊…”陳嫣隨著幾個羅馬向導遊羅馬,眼前看到的是這一時期非常典型的露天劇場。

阿波羅節的慶典當然少不了戲劇,據說今年會上演阿弗拉尼烏斯的戲。這位羅馬的為大劇作家,在今年剛剛去世,羅馬人顯然正為此可惜,今年的阿波羅節,演出的大多是他的戲劇。

“這裏能有多少觀眾呢?”陳嫣看著場地頗大的露天劇場,心裏盤算著要不要把這個玩意兒帶回華夏。說起來戲劇往往意味著平民娛樂,也可以看作是市民階層興起的一個標志。

華夏的話,在商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弄這個倒也不錯。

這並不在賺多少錢,實際上本來就賺不了…這麽大的劇場,造價就不菲了。還得保證演出什麽的,到時候賺錢是能賺錢,但回本慢,賺的錢對陳嫣來說就是小錢!然而為此付出的心力卻不會小!

陳嫣想到的是這能豐富老百姓的生活。

“這座劇場是去年新落成的,能裝下七千多名觀眾。”向導說的很慢。

他們現在是在用拉丁語交流,陳嫣的拉丁語水平就那樣。向導聽明白就夠費勁的了,說的時候自然更得照顧陳嫣的能力。

七千多名觀眾的容量,不能說小了,但這並不是如今羅馬露天劇場的極限…從此時的技術水平和施工能力上而言,羅馬的露天劇場能夠做到裝下兩萬人,這都相當於後世一些中小型體育館的規模了,實在讓人震驚。

此時的露天劇場差不多就是個‘半碗形’。表演的場地在‘碗底,碗底的後方是直立的建築物,建築物的墻面本身就是演出劇目的背景板,而這棟建築物同樣還承擔著‘後場’的角色。

演員的化妝、候場、休息,都是在這裏。

而‘碗底’前方的碗壁,也就是一個呈現為扇形的坡面,就是觀眾區了。一層一層的階梯供觀眾坐著觀賞戲劇,本質上和後世的體育館沒什麽差別。

此時有注意到陳嫣的羅馬學者上前打招呼,寒暄之後笑著問她:“夫人覺得怎麽樣呢?”

‘夫人’這個稱呼是一個誤會,羅馬人以為她已經結婚了,或者說至少結過婚。會有這個認知,一方面是因為她的年紀,一方面是因為陳嫣帶在身邊的小朋友陳如意。

就算是東方人顯得年紀小一點,陳嫣的也絕對達到此時羅馬結婚的水平了。

此時羅馬結婚的年紀大多非常、非常早,按照後世的標準,可以說是實打實的童婚!大漢常常出現十三四歲結婚,大家覺得這已經夠早了(在春秋戰國以前,可是流行過晚婚的)。

但是羅馬,在女兒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能將其許配,並且完成結婚儀式。

不是訂婚,而是真正的結婚儀式…如果是結下婚約的話,那也不必說了。

至於小朋友麽,不能說羅馬沒有未婚先孕的事,只是和華夏一樣,這不是主流。對於貴族家庭來說更是如此…一旦發生這種事,肯定都是藏著掖著的,陳嫣這樣光明正大,沒有一點兒隱藏的意思,反而讓大家從來沒有往未婚先孕的事情上想…

陳嫣沒有糾正這個誤會的意思,她自己對此並沒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也知道世情如何…她想在短暫的時間內和羅馬人保持最好的相護印象,自然不會給自己人為地增加難度。

“覺得?”陳嫣重復了一下這個詞,才有些磕磕巴巴地反問:“覺得什麽呢?您說的是什麽呢?”

學者清了清嗓子:“在下是在說劇院…當然,還有羅馬。”

“很宏偉…”陳嫣發自內心地道:“無論是劇院還是羅馬。”

歷史上的羅馬到底和同時代的大漢孰強孰弱,這是後世論壇上能讓華夏青年互相攻擊,打出腦子來的問題。有人覺得羅馬並沒有說的那麽厲害,之所以大家會那麽說,只是因為西方話語權強而已。

打個比方說,西方隨便挖出一點兒古代遺跡就能順路證明一些東西,大家還不能反駁。相比之下,華夏文明就悲催的多了,國際上承認的王朝歷史是四千年,再往上很多就不認了。

這一點,其實是東西方對相關方面的定義不一樣,西方很看重某些指標。而華夏有自己的文明特點,一些西方文明覺得是必要條件的東西,華夏卻不覺得。而華夏自己覺得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玉質禮器,西方社會卻不見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