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生民(4)(第2/4頁)

因為從外面世界得到的東西不只是金錢,還有很多本身就是手工業生產的原料,所以一些本不用來出口的產品,如棉布,它的生產作坊最好也設在沿海地帶,如此也方便加工。

在後世,關於國家有海權和陸權的分類,而在公元前的世界,海權論最多就是在地中海那樣的局部有一定的市場。而將目光放眼所有已知世界,這個時候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海權國家,基本上全是陸權國家!

這個時候想要通過海路征服一個國家,在大範圍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但在城邦小國林立的地中海沿岸各地,卻是可以做到的)。

而華夏作為一個古老的農耕文明,是典型的陸權國家。雖然也有不算短的海岸線,但是沿海地帶在此時的國家地圖上毫無存在感【攤手.jpg

後世,華夏的東部沿海就是一道風景線,硬生生地將華夏分成了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為什麽有的人真心覺得華夏早就不是‘發展中國家’,已經走入‘發達國家’行列,原因也在於此了。

他們生活在東部沿海地帶,周圍耳聞目睹的東西全都不比所謂的‘發達國家’差,他們產生這樣的心理也是非常正常的。然而華夏太大了,你以為的普世如此,其實只是你以為。要知道,在華夏這樣的國家,即使是幾億人都知道的事,也還有十億人不知道呢!

不過這都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至少在此時,東部沿海並沒有什麽特別的。除了因為東臨大海的關系,總被寄托一些神仙傳聞,這裏甚至比內陸地區更落後一些。不管怎麽說,這都是帝國邊疆了,過去這裏就是蠻夷在的地方!

比如不夜縣,這還是因為身處齊地這樣的富庶地方,不然的話,情況只會更糟糕。看看徐州、揚州的沿海罷,往往是一線荒塗,不見任何開發的痕跡。也就是有鹽場的地方會好些了…

這種情況對陳嫣在沿海地帶產業布局有好有壞,壞處是人口聚集難,好處就是可以隨便劃地,輕輕松松——關於這一點,在之前建設港口的時候,陳嫣已經深有體會。

這次陳嫣的沿海產業布局倒是不用從頭做起了,她可以依托那些港口搞工業園區。

雖然依舊得面對一定程度上的用工荒,但港口已經在吸納人口了…樹挪死、人挪活,別看華夏人傳統上就是故土難離,那只是沒被逼到那境況而已。實際上,華夏人還是很有開拓精神的。具體的,可以看古代華夏向外移民情況。

因為這並非官方在意的事情,所以記載不多,以至於子孫後代都覺得先祖是一群固守土地的人…實際上並沒有那麽呆板。

華夏人是很熱愛土地,但當種地為生不能,又或者進城做工變得比種田更有利可圖的時候,人們也是很願意隨著城市遷徙的。

如果熱愛土地的傳統真的無法改變,進入現代社會很長一段時間內,為什麽大家都羨慕所謂的城裏人吃皇糧?當城市生活比鄉村生活優裕了不少之後,人們的理智必然會做出合適的、正確的選擇。

港口的建設吸納了大量的人口,從別的城市獲得人口,這不是不可以,但事情會很難。這個時候的城市能發展起來,多余的人口就不會太多,他們自己也要用人口的!最多就是把一些找不到工做的窮苦人弄來。

所以憑空起城市,還是得從周邊的農村多想辦法,轉化農民成為城市居民——這個過程比陳嫣想象的要容易不少,她原本以為多的是不願意離開耕種土地為業的農民。結果卻並非如此,很多佃農生活已經苦到了極點,這樣生活著的人哪裏還能考慮其他呢?

“我已定下章程,你等照此出謀劃策就是。”陳嫣將自己做好的大略安排交給秘書班子,交代她們揣摩意思,過些日子就拿出令她滿意的計劃書來。

秘書班子的人自然領命而去。

等到人散了,陳嫣才緩緩起身——一旁的陶少兒陶孺兒看的心驚膽戰,之前她們並不是知情人,但現在她們也知道了…懷有身孕的不夜翁主,在她們姐妹眼中簡直比玻璃娃娃還要脆弱。

陳嫣卻沒有這個自覺,手上扇子扇的飛快,覺得天氣太熱,一個勁要冰要水果。只是這個時候知情人不免有些擔心,對於普通人來說尚且‘過猶不及’,更別說孕婦了,這樣生冷不忌是不是不太好?

然而不等身邊的人勸,裴英就來了。

因為是足夠熟悉的人,甚至都沒有通報,等到裴英穿過遊廊陳嫣才看到他。驚道:“什麽風把阿英你吹來了?”

這可不是胡說的,裴英的日常作息本身就很奇怪。說他是宅男吧,他比誰都愛走動,沒遇到陳嫣以前是神州大地,無處不可去。遇到陳嫣之後,搭上海外的線了,便是江海寄余生。但要說他是個旅遊達人,那也是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