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鶴鳴(2)(第2/4頁)

要說‘推恩令’提出來的時候陳嫣唯一吃驚的地方,大概就是這是主父偃提出來的,關鍵事件和人物對上了!

“主父偃此人,才足而德薄,遭人記恨是早有預料的。”陳嫣對此的評價相當言簡意賅,順便diss了一句劉徹:“陛下用人倒是比過去強了許多,當年的丞相可是既沒有德行,又沒有才能呢!如今好歹長進了!”

這裏的丞相指的是田蚡…陳嫣對這個人的評價很低,這個人物在歷史上還是留下了一筆的,但留名歷史不代表這就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了。一個能為了自家田地,提議不要管黃河水患的人,不只是自私自利,更是短視!這樣的人能有什麽智慧?

當初陳嫣幾乎是當著劉徹的面批評過田蚡…當然,這是因為她知道劉徹當時已經不滿田蚡了。若是劉徹還很喜歡田蚡,她說什麽都不會有用,何必多那個嘴呢?

“阿嫣覺得主父偃有才?”陳嬌不怎麽關心朝臣有哪些,只是最近主父偃實在是大紅大紫,別人都在她耳根子上磨出繭來了,她不想關注此人都不行。

外面都快罵死主父偃了,所謂恨之欲其亡,反正主父偃做了大家不喜歡的事情,那麽他每一次呼吸都是錯的!大家能夠以集體智慧找出錯在哪兒,錯的多嚴重,還信誓旦旦地宣揚出來。

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誰都不在乎主父偃是不是真的有才。而且若是承認他有才,豈不是在說他說得對了?這怎麽可以!雖然推恩令比起削藩已經溫和了許多了,讓諸侯王有了一個‘肉爛在鍋裏’的自我安慰。

但說實在的,大家都不是傻子。如果可以的話,他們並不希望可以預期的,自己這一脈會不可避免的衰落,甚至泯然眾人。

“這人當然有才!”陳嫣不否認這個,想了想道:“此人做了該做的事情。”

做了該做的事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是最難的!面對時間的迷霧,正在行進的人哪裏知道什麽是該做的事情?而只要走對一次,說不定就能吃老本吃一輩子!

當初主父偃發跡,靠的是‘大一統’的思想,這種思想傾向非常合劉徹的胃口——實際上從後來的歷史走向來看,大一統確實也是現實趨勢。靠著這個,他闖下了一年之中連續四次升官的輝煌紀錄。

而如今,更是靠‘推恩令’,一舉大火,成為此時整個長安最炙手可熱的政治明星。

如果以後來者的角度看推恩令,不用說了,他顯然又猜中了歷史的走向——也不能說他是猜中了歷史走向,應該說在紛繁復雜的可能中,他找到了看上去最有可能性的一種,然後提前乘上了這一波風潮。

或許這其中有運氣的成分,但想要抓住這種運氣,本身就需要一定的才能了。

“…此人可以說是恰逢其會。”陳嫣大概解釋了一下主父偃的情況,最終如此總結。

“許多人謗他,其實也不算什麽,不遭人妒是庸才麽。若是他一點兒用也沒有,沒有誰知道他,自然也談不上記恨了。”陳嫣到是能公平地評斷這個問題。

也正是因為陳嫣足夠公平,所以她還補充了一句:“不過此人一向不懂得與人為善、收斂低調、謹慎小心…說不定將來就要栽在這些事上。”

公平的說,主父偃這個人遭到那麽多人的攻擊,甚至很少有人站出來替他說話,這就不僅是因為他有才、受到重用了。實際上,皇帝身邊的人才有很多,文武都有!這種情況下,在外名聲差到主父偃這個程度的,屈指可數,可見他自己是有問題的。

他本身是縱橫家出身,縱橫家出身的學者都能言善道,但發展到漢代,已經淪落成為大眾口中搬弄口舌之輩了。再加上他的性格屬於睚眥必報的類型(縱橫家似乎很常見這種性格…),這使得他求學的時候就處理不好喝其他學者的關系。

在齊地的時候是這樣,後來去到中山等國,也是這樣。

後來等到他入了官場,這一性格問題延續了下來,他和自己的同僚們似乎也不太會相處。

陳嫣不太喜歡主父偃這個人,這並不是因為他在人際關系處理上讓人覺得捉急,真要說的話,他的人際關系處理關陳嫣什麽事?她不喜歡主父偃,就是因為他缺了點兒德性。

雖說這個時代的許多官員都稱不上有德,而且他們是不是好官員,有的時候也和德行沒有什麽關系…但陳嫣是有自己好惡的,主父偃這種就算了吧。

陳嫣曾經見過他兩次,不是特意見面,就是某些場合遇上了。只看一眼,陳嫣就知道對方是不安於現狀,有‘大志向’的,他的眼睛裏藏著整個世界的不安分、對權力的渴望——這本身沒什麽,但他讓這些淩駕於許多其他的東西之上,那就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