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木瓜(9)(第2/4頁)

關於這個時代的照明情況,陳嫣是很想吐槽的!

‘笙歌歸院落,燈火下樓台’,這是唐時白居易的詩句,按照閱讀理解的做法,此句非常妙!沒有一個字寫金玉滿堂、富貴盈門,卻是最富貴輝煌不過的句子!

即使是唐代,想要在晚上把院子弄得燈火輝煌,這也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所以這樣一寫,相當於隱晦地說明自家有幾個停車位——沒有直說有多大的房子,收入幾何,但大家誰又不知道呢?

這個時代的主要照明工具是油燈,這一點宮廷之中也是如此。陳嫣是在天子寢宮長大的,按理來說接受的是這個時代最好的待遇,但她也是照油燈過日子。

好在也不算暗…主要是連枝燈點起來,常常是幾十盞小油燈了。物理學上有一個‘流明’的概念,油燈的亮度雖然不夠,但只要數量堆的夠多,也是能達到後世燈泡的效果的,這就是因為‘流明’達到了。

不過陳嫣還是比較喜歡蠟燭,蠟燭的油煙可比油燈小不少,光也亮一些…

此時有沒有蠟燭呢?也是有的!不過那就真是非常奢侈昂貴了!比油燈還要奢侈——現在的油燈用的都是動物油,植物油什麽的,陳嫣用過一些茶油,但那玩意兒少,少的可憐,有等於沒有而已。

陳嫣早就決定了,等到能磨面粉了,她就順便榨大豆油!光是植物油,就不知道能給這個時代帶來多大的變化了!

不過將手伸到糧食作物這種大動作還得從長計議,所以這個想法也就只能押後了。

油燈是這麽個情況,蠟燭這種存在就更別提了。

那是用蜜蠟制成的!蜜蠟來自於蜂巢…

陳嫣不是化學生,但她會做手工香薰蠟燭,所以對制造蠟燭還是有一點了解的。於是在她的指點下,油蠟先被弄了出來。牛油大蠟、羊油大蠟、豬油大蠟,這些都是有的!說實話,這些蠟燭甚至比後世的蠟燭燃燒更好。

這可能和原材料不同有關吧…後世蠟燭主要用石蠟來著。

這就是大集團的好處了,內部產業相互配合,省事又節約成本——換做別人要做油蠟,就非得考慮原料的問題,一盆兩盆的油脂不難,難的是大規模生產需要的供應。

但陳嫣不用擔心這件事!她在北地有自己的牧場,那裏牧牛牧羊,再加上從遊牧民族那裏買來的牛羊——這些都是要制成肉幹銷售的!別看肉食在中原昂貴,但在北地牧場上麽,冬天得死一堆,吃又吃不完,常常是浪費了。

陳嫣有幾種加工肉類的法子,肉幹、肉松、鹹肉什麽的,這些辦法這個時候派上了用場。

她的肉類加工工廠在北方買進價格低廉的肉,進行加工,使之能夠長時間保存,然後運送到肉貴的地區銷售,最終大賺一筆!

而肉類加工的過程中肯定是有不少副產品的,皮子啦、獸毛啦…有些會被浪費,有些則是想辦法派上了用場。

現在,陳嫣讓人搞油脂,這些肉類加工工廠原本賣出去的‘副產品’中就有油脂,正好給自家用!

陳嫣還聽人說,羊毛在洗凈的過程中是有油脂的,但中間的化學反應很復雜。首先要洗掉,這可不是清水洗一洗就能完事的。然後還要從廢水中將油脂提出來…又是化學反應,嘖嘖嘖。

這種就等於是變廢為寶了,聽起來很美!然而並沒有什麽用,陳嫣手下的‘科學家’們始終是不夠用的,都被分配到那些重要或緊急的項目上了。這個項目既不重要又不緊急,所以…

油蠟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先被弄了出來,大約在一兩年前吧,開始出現在市場上——如今也算是又一重要商品了,有錢的人家總要采買一些的。

不過陳嫣並不滿足於此,讓人造蠟燭的時候自然就聯想起了蟲蠟…事實上,古代所說的‘蠟’指的不是油蠟,更不是石蠟,而是這種蟲蠟!

有一種名叫白蠟蟲的蟲子,它們會在白蠟樹上分泌白蠟——很出乎意料,蠟燭在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是化工制品,而是采集而來的生物分泌物。

其實天然分泌‘蠟’的不只有白蠟蟲,只不過白蠟蟲分泌的數量、質量等多方面指標表現的最好,所以最終成為了重點培育對象。

這種白蠟蟲在古代生活在川蜀之地,從宋代開始大規模人工養殖!所以蠟燭也是在宋代時才降價,雖然還是很貴,但已經從奢侈品漸漸親民。普通人要用也不是負擔不起,只是會比較肉痛而已。

陳嫣讓人去四川尋找這種白蠟蟲,這倒是不難,畢竟白蠟蟲不說隨處可見,卻也不是什麽珍稀物種。接下來就是人工養殖這種白蠟蟲…這也是蟲蠟生產最難的地方。

等到白蠟蟲分泌出白蠟,再加工成蠟燭,那就是融化、安燭芯、冷卻了,簡單的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