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庭燎(7)(第2/3頁)

不只是東方如此,古代西方也是這樣的。

文明輸給野蠻,也不是一次兩次。

總之,匈奴始終只在邊區騷擾,而沒有真正肆虐中原,不是他們乖巧,而是這麽做好處不大——打了就搶,可是能搶的東西有限,能帶走的並不會比搶了邊區更多。中原的土地對於他們來說意義不大,而且就算占下了,也不可能統治。而且對於現在遊牧大草原的匈奴來說,其實他們也不缺土地。

時代不同,不能以後世揣度古代,這個時候大多數地區都是地廣人稀的。有的時候土地還真不一定是稀缺資源。

不過對手始終是對手的,匈奴的整體素質雖然很低,但是領袖級別的人肯定還是有點兒政治眼光的。所以他們很清楚,大漢不能太過強盛,一旦大漢能夠壓制匈奴,匈奴的日子就不會有這麽好過了!

是,此時的匈奴對大漢的土地沒什麽覬覦之心,同時大漢對匈奴的土地也很難談得上特別在意。但是,站在大漢的角度來說,北邊有匈奴這麽個強盛民族,晚上能睡得香?

呵呵…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匈奴這種民族,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運轉的戰爭機器!強大的機動性讓他們無法安定下來。不比中原種植農作物,收成比較有保障,就算偶有天災人禍,也有豐年的儲備。

匈奴不同,他們的財產是牛羊馬這些牲畜,一旦有什麽天災人禍,必然是全軍覆沒,甚至不太存在一處遭災,另一處不遭災,彼此之間調度一番這種事情。至於豐年儲備…谷物可以儲備,牛羊和奶制品怎麽儲備?這又不是後世,有冷凍庫。

事實上冷凍庫也不是遊牧民族的救命藥,關鍵根本就不在這兒!只能說生產方式本質上的不同已經決定了一切。

匈奴的特點讓他們一旦活不下去了,周圍生活的民族就得遭殃被搶。

對於大漢來說,當初實力不夠的時候只能忍,小不忍則亂大謀,也就不說了。可是實力足夠了後難道就看著北邊匈奴一直耍威風?當然是趁著自身強大的時候下手啦!也是為後來者掃平一心腹大患!

匈奴是對大漢的土地不感興趣,但即使是友好和平的一個鄰邦,只要強大到了能威脅自身統治,對於當權者來說也是要搞一搞的啊!相對的,對匈奴來說,大漢也是如此。

他們把大漢視作囊中之物,一旦日子難過了就要南下收割一把(其實匈奴不止往東往南收割大漢,他們也會往西收割西域各國,甚至收割地更厲害)。若是大漢強盛起來,先不說大漢會不會反手就是一招背刺,光是失去大漢這麽個‘儲備糧’,那也是很難忍受的啊!

那很有可能就意味著一旦發生大災,匈奴就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口不能如過往一般享受‘大漢供養’!

為了達成讓大漢虛弱的目的,匈奴除了在需要的時候時不時在大漢燒殺搶掠一番,也會刻意收集大漢的信息,時機合適的時候去搞事情!

太皇太後駕崩這種事匈奴當然也能得到消息,同時也有懂大漢政治動向與規則的人明白,太皇太後對大漢政壇而言非常重要。在這麽個微妙的時間節點中,大漢一定會陷入到內部紊亂中。

這種紊亂肯定比不上匈奴決定單於時的場面…這和政治是不是成熟有關,大漢已經有一個相對成熟的政治體制了,真正發生什麽,大家也大都在規則內玩兒,跳不出那個框框。這樣一來,造成的混亂往往有限。

匈奴就不同了,政治還是非常原始、非常粗糙的,軍政合一,但對外並沒有完全受自己支配的將軍,下屬往往也是某一支的首領,擁有著自己那一支的軍政權力。對內也沒有完整的官員班子,發生什麽事情的時候不可能維護自己的統治,也不可能維持整個匈奴王庭的運轉。

這樣的匈奴,還連個一錘定音的繼承制度都沒有,基本上就是誰的拳頭大聽誰的——這樣聽起來很好啊,總歸有一個領頭的,似乎和中原的嫡長子繼承制沒有什麽優劣之分啊!

實際上完全不是那麽回事兒!關於這一點,陳嫣過去沒有研究過,是來到這個時代之後才開始關心的,不過因為她有著超過這個時代的政治眼光,所以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說的明白一些,實力強大是怎麽分辨出來的?難道要打一場?是的,匈奴各部之間也常常是面和心不和,互相交手的時候也不是沒有。但也不可能每次決定單於繼承人的時候就搞一次大混戰吧?真要是那樣,匈奴自己先被自己滅了。

所以就只能從紙面實力對比了。

但這有一個致命問題,對於手握十萬兵馬的首領來說,當然可以吊打手握一萬兵馬的小首領。可是對上的首領是一個手握八萬兵馬的呢?十萬對八萬,能夠穩贏嗎?必然不能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