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漢廣(2)(第2/4頁)

陳嫣並沒有聽出他話語中的深意,只是跺了跺腳,反駁道:“攔不住,難道我不會跑?”

氣的鼓了鼓臉頰:“姐夫可是皇帝,都是做父親的人了,怎麽這麽欺負小孩子!”

“你是小孩子?”劉徹扯了扯嘴角,“朕聽皇後說,你近日又相看了一‘青年才俊’,這可不是小孩子做的事。”

“又不是我願意的。”陳嫣並不是很想提自己是怎麽被逼相親的,所以迅速轉移話題,指著之前的盒子道:“這是上回說的…”

劉徹點點頭。

其實就是上回碰面的時候,陳嫣和劉徹討論了一下如果要對匈作戰,戰爭要怎麽鋪陳開——劉徹就是一個戰爭狂人!然而朝中的老年大臣基本上都是主和派…很有可能是當年高祖皇帝白登之圍讓這些人嚇破了膽子吧。

當年天下初定,內部基本上已經掃平,剩下的就是趁著秦末戰亂而逐漸成長起來,一不小心就成為大患的匈奴。當時的高祖皇帝手下良將如雲,他自己本身也是極為傑出的軍事將領,兵士也是久經考驗,從戰爭中成長起來的精兵。

本以為拿下匈奴應該是輕輕松松…不只是漢高祖自己這樣覺得,當時幾乎所有人都這樣覺得!

覺得匈奴,夷狄犬戎之類而已!中原地區就從來不是他們撒野的地方。然而迎來的卻是白登之圍,而白登之圍使得匈奴逼近長安,差點兒要了高祖皇帝的命!當時生活在長安的貴族恐怕沒少提心吊膽吧!

真要是匈奴血洗長安,他們可一個都跑不掉!

經歷這樣的事,大漢的對匈態度就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原本抱有的是中原民族對周邊遊牧民族的蔑視,事實上,從商周時期起,這些遊牧民族就任由中原民族搓扁揉圓了!這是過往的歷史帶來的自信。

但一場突然大潰敗,徹底擊垮了中原民族的自信心!這就是打怕了!後世漢朝打匈奴也是這樣,前面一些戰爭把他們打怕了,基本上聽到是漢軍就先怯了幾分。如果這股漢軍的統領是那幾個曾經給匈奴留下過巨大傷痛的,戰爭沒有開始可能就要潰逃。

匈奴民族善戰不假,但他們到底是人,大家的心理都是差不多的。

而現在的大漢,顯然還沒有經歷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沒有重新建立起對匈奴的自信心,這個時候的大漢還沉浸在曾經的白登之圍帶來的失落當中。

劉徹根本不懂這種情緒,因為從他有記憶起,白登之圍已經很遠了,遠到就是竹簡上的故事,遠到和夏商時期的神話故事沒什麽兩樣。而他長大之時,這個國家強大而富足,他本人也是順風順水長大。

對於他這樣的青年來說,要承認自己的失敗是很難的!面對匈奴,他首先想到的絕不是曾經的失敗以及失敗帶來的恐慌!而是洗刷這曾經的失敗,洗刷這種恥辱!至於會不會失敗?他是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失敗的。

怎麽可能失敗!

而在這一點上,陳嫣和他可以說是一拍即合!關於這個,陳嫣的原因還要復雜一些。首先,陳嫣知道這一場漢匈戰爭必然要打,而且大漢贏了!而且她從後世學到這段歷史的時候,教科書上的評價都是正面的,認為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更多的生存空間,鑄造了華夏民族的脊梁——民族脊梁這種東西,並不是在民族沉淪中鍛煉出來的,是要有不斷的成功才行鍛造。

只有這樣,將來民族危亡之時,所有人才能不甘於沉淪…過去的歷史讓這個民族永遠記得這是一個閃耀的民族。相反的話,一個習慣灰暗的民族,根本不能指望他們會對艱難的生存環境有什麽太大的反應。

關於這場戰爭的主流定論無疑是影響了陳嫣的判斷的,即使她知道這場戰爭勞民傷財,即使她很清楚遊牧民族這種存在根本就是打壓下去一個就會有另一個!這場戰爭的實質性好處很有限。但…但那又怎麽樣?問陳嫣一百遍,這場戰爭要不要打,她會回一百遍:要打!

另外,陳嫣從小接受的是愛國主義教育。在她出生成長的時代,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沒吃過苦的。陳嫣從小生活條件算差的了,父母雙亡,只能和爺爺一起生活在鄉鎮…但真要說的話,她並沒有什麽物質上的缺乏,也沒有說別人有的教育機會,她沒有。

物質的極大豐富讓她這種條件的小孩也過上了不錯的生活。

從陳嫣有記憶開始,她所在的這個國家就是富強的、蒸蒸日上的、永遠在創造奇跡的!或許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毫無疑問,這是一個讓人發自內心去愛、去自豪的國家!

而且他還有那麽悠久燦爛的歷史!

這種經歷直接體現在了陳嫣他們這一代人的心態上——寬廣宏大,確確實實認可著自身種種,願意為國家做出犧牲(別小看這個,願意為自己的國家做出犧牲,這本身就是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極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