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有女同車(4)(第2/4頁)

工業什麽的,感覺上總是和煤鋼之類的東西聯系在一起呢。

心裏記上一筆關於煤礦的想法,不過那都是日後慢慢辦起來的事情,陳嫣心裏的小本本記了不少這樣的事兒。相比之下,瓷窯的問題卻是已經擺到台面上,計劃要攻克的了!

此時燒陶已經脫離了上古時期露天堆燒的習慣…當然了,某些偏遠地區應該還有這麽燒的。事實上,即使時間再過個兩千年,到封建社會晚期,依舊有一些地區固守著傳統,就露天堆燒的,

嗯,還有露天堆燒的進階版,在陶器堆上放樹枝,然後糊濕泥什麽的,形成一個封閉的膛室。這種燒法比露天堆燒進步多了,也可以說是革命性的變革!畢竟在此之前是露天的,在此之後就有封閉燒的意識了。

至於之後的窯爐不斷改進,其實都是在此基礎上做文章罷了。

這種燒陶工藝倒是沒有完全被淘汰,在很多小地方,懂得自燒陶器的地方,依舊有很多人在用。畢竟質量並沒有差很多,又不用修窯爐,如果只是自用,或者少少地做些陶器,補貼家用,這樣也就夠了。

不過主流的燒陶工藝裏,窯爐已經不是那樣簡陋了。簡單來說,分為了兩種,北方流行的饅頭窯,南方的龍窯。這兩種不同的窯爐其實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日後不同風格的瓷器誕生。

南方越窯青瓷極為出名,這就是龍窯燒制出來的,換成饅頭窯就不行了。

陳嫣給窯爐研究小組的提示很簡單,研究饅頭窯和龍窯的構成與優劣,結合兩者弄出新的窯爐來——陳嫣還有一點兒印象,後來的階梯窯就是這樣的設計思路!另外階梯窯,顧名思義,也可以知道窯爐的一些特點了,應該是膛室或者別的什麽地方呈階梯狀!

這個想法陳嫣也告訴了研究小組…再更多的東西她也說不出來了。

而有陳嫣的這些提示,只能說讓研究小組少走了一些彎路,卻不能說就此省事兒了!

一開始他們做這方面研究的時候陳嫣還經常了解情況,詢問進展程度。後來,她也意識到自己這樣做太不靠譜了,也就沒有再追問了,只負責撥付經費什麽的——該有進展的時候自然會有,催的那麽狠,是小看事情的難度了!

站在陳嫣的角度,從之前的饅頭窯、龍窯過渡到階梯窯,甚至從階梯窯過渡到蛋窯,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根本沒有難度可言。就算她自己也不清楚怎麽弄出階梯窯……

可對於此時的人來說就不是這樣了,任何一個進步都是一次大跨越!這樣的跨越,在歷史上常常花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

如果輕輕松松,甚至誤打誤撞就可以完成,那未免小看了千年時光啊!

就在陳嫣將心態放平之後,王無期帶來消息:研究成果出來了!

乍聽這消息,陳嫣興奮的不行,梅園小住也不在意了。第二天,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磚廠這邊!

“就是這樣的啊…”見到這邊管事領自己看新的窯爐,明明什麽都不懂,陳嫣卻還是煞有介事地點了點頭。

陳嫣並不怎麽在意管事介紹的那些亂七八糟,只看向另一邊的王無期。

王無期繃著一張臉,嚴肅地點了點頭,然後就和窯爐旁站的一些工人說了幾句話。最後跑回來回報道:“翁主,這一爐陶器還有一個多時辰就能出爐!”

此時可沒有什麽瓷器的概念,‘瓷’這個字都還沒有被發明呢!所以王無期說的是‘陶器’!這倒也沒什麽。

陳嫣對此沒什麽可說的,只是道:“既然如此,王先生與我說說這窯爐的事罷。”

一個多時辰,不好幹等著,要讓陳嫣去做點兒別的什麽,不說她有沒有心思,就算她有,一個多時辰又能做什麽?還不如趁此機會和王無期好好交流一下,弄懂新窯爐的一些要點知識。

於是兩人就到一邊去討論窯爐設計去了。

陳嫣到底是學習過現代知識的,所以理解這種東西對於她來說相對容易!其實就是熱量流動那點兒事兒!她只要稍微理解一下,表述出來甚至比王無期這個主要設計者還要清楚!

王無期形容窯爐中燒制過程,套用的都是一些道家修仙煉丹的術語…不是因為他熱愛修仙,而是現在想要形容一件事物的背後原理,常常需要這麽搞。不然怎麽解釋氣的流動,怎麽解釋物質轉化?

這種術語聽起來還是有一定障礙的,就算是文化人,也不見得能夠清楚,更別提不通這些的人了。陳嫣的表述則不同,完全是標準、精確、清楚、沒有歧義的那種。

對聽的人來說要友好的多。

王無期聽陳嫣這麽清楚地總結,立刻笑了起來:“翁主說的是!倒是比小人還要清楚的多…”

他不太懂拍馬屁,剛剛已經是他的極限了,雖然在其他人看來那根本不算拍馬屁,只能算是’實話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