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光彩

鹽鐵之事,自從齊國重用管仲,確立了“官山海”之法,各國便都陸續效仿,大多設為官營,由官方統一采挖、統一售賣。

所謂的官山,指的是山裏的東西都是國家的,哪兒發現了礦藏必然要圈起來收歸國有,你想采挖得得到官方許可,大頭歸國家,小頭歸自己。

官海也一樣,江河湖海裏的東西都是國家的,發現哪裏有產鹽當然也立刻圈起來, 第一時間收歸國有。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也照搬了這一套,有鹽官專門管著鹽事。

百姓要是在湖邊山腳弄到點天然鹽巴,鹽官當然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過民間要是有人制私鹽售賣,那是犯法的,誰都別想幹。

別看鹽價不算特別高,可誰家做菜不用鹽呢,沒鹽的菜肉吃多了,嘴裏能淡出鳥來。

所以壟斷鹽業,售賣官鹽賺的錢積少成多,一年下來對國庫來說是一項大收入!

這也是扶蘇沒有自己找個鹽湖搗鼓的原因,這種東西他是不能貿然插手了,最好是嬴政派人去搞。

現在秦國除了采集天然鹽巴之外,還會采用比較原始的煮鹽法,這法子成本高,既費人又費柴,產量還低。

扶蘇準備建個鹽場試驗一下曬鹽法,借用天上的太陽把鹽曬出來。

這法子可能耗時長一些,但勝在成本低,出鹽多,鹽場建好以後便能源源不斷地產出,足以大大地提高秦國鹽產量。

等將來沿海諸國成為秦國版圖的一部分,可以在沿海地區建設更多更大的鹽場。

到那時鹽價雖然會降,百姓卻不會再舍不得買鹽,總的來說,國庫還是會更加充盈。

有嬴政下的詔令,負責此事的鹽官便帶了人馬不停蹄地奔向鹽湖。

比起扶蘇這個局外人,鹽官對秦國鹽產地的方位了若指掌,很快抵達鹽湖所在地,組織人手圍湖圈地建鹽場,動作十分迅速。

沒辦法,大王有令,不能耽誤了雲陽縣那邊做臘肉臘腸,不管他們怎麽個試法,都得在年前趕制出第一批新鹽!

為了確保能夠拿出鹽來,鹽官跑完一個鹽湖,安排好鹽場建設工作,還往另一個鹽產地跑了一趟,設了個鹽場分號,免得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全摔沒了,最後拿不出成果來。

新鹽雖然沒弄出來,但嬴政還是很樂觀地等著成果出來,畢竟扶蘇連紙都能讓人做出來,更何況只是改良一下制鹽之法!

既然雲陽學宮那邊的事能給扶蘇啟示,嬴政進一步放開了雲陽縣那邊的通行管制,允許更多不同地區前往雲陽學宮借書和講學。

一般來說,秦國是不許尋常百姓到處跑的,你在哪有地就得在哪待著,上頭要征調人手時才能準確無誤地把人湊齊。

現在如果你有點學問,想提升自己或者和別人分享一下,可以去府衙弄個通行證到雲陽學宮去。

而隨著前去雲陽進行隸書培訓的隸卒批次逐漸增多,各地府衙也都漸漸有了藏書,雖然還不多,但總比沒有強。

這些被隸卒或者私人帶到各地去的書,像是一顆顆新播下去的種子,它們雖然不一定會發芽、不一定會長大,但也有可能茁壯成長成參天大樹。

這只是雲陽學宮的一部分影響。

九月伊始,扶蘇收到學宮那邊的消息,說是學宮那邊新來了一批人,大多是中老年人,談吐都挺不凡,彼此之間相互認識,拿出來的東西都是在學宮以前那些講學內容上進行延伸或者批判,怎麽看怎麽像是來砸場子的。

學宮那邊客客氣氣地接待了這批人,但心裏還是忍不住揣度他們的來歷和來意,越想越覺得不踏實,特意傳信過來讓扶蘇拿主意。

這些人裏頭還有兩個特別老的,瞧著該有八十歲了,這麽大歲數的人突然從外地來到雲陽縣,怎麽想怎麽古怪。

扶蘇沒想起有這樣的人,不過看學宮那邊說人在學宮住下了,也沒著急,尋了個日子約上同窗和李由、王離一起去雲陽縣溜達一圈。

王離他們對雲陽縣非常好奇:這小小的縣城,先是弄出了堆肥和新犁,隨後又弄出了竹紙和草紙!

聽說國子學那些基礎課程所用的課本,還是雲陽學宮那邊集思廣益編纂出來的,他們都粗粗地讀過一遍,覺得淺顯易懂,涵蓋面還特別廣,全部學一遍可以算是掃盲了。

他們已經在國子學參加了一個多月的體能訓練,能出去透透氣當然好。

於是在風和日麗的九月九,扶蘇帶著李由他們一起出了城,溜溜達達地往雲陽縣去了。

正巧這日不上朝,百官回家休沐,嬴政把各方消息看完了,閑著無聊轉去國子學看了看。

走到教學區那邊,各個班級井然有序地上著課,連嬴政在外面巡視都沒人發現,看起來全都專注又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