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尉繚(第2/3頁)

不管大經驗還是小經驗,只要可以用到農事上,都可以先來找他說一說,他覺得好的,每旬便讓他們上台講學,組織周圍的村民來旁聽,好叫大夥多些交流、少走彎路。

扶蘇平時就很和氣,每日早起會出莊走一圈,好脾氣地和他們打招呼,甚至還駐足和他們閑談。

不過這和單獨接見還是不一樣的,知曉扶蘇要專門騰出空來見他們、聽他們說幹農活時自己咂摸出來的道理,很多人都覺得受寵若驚!

至於扶蘇到底能不能聽懂,這一點根本沒有人懷疑。

扶蘇可是給他們改良出了新犁!

既然扶蘇說要聽聽他們的經驗,那肯定是能聽明白的!

於是每日扶蘇騰出來接待外客的時段,別莊的訪客總是絡繹不絕。

扶蘇接見的人多了,甚至都能分辨各個村子在口音上的微小差異,對方一開口就知曉他們來自哪裏。

學宮那邊的講學台在六月伊始時被用了起來,只是上台講學的不是飽學鴻儒,而是些衣著十分樸素的老農;來捧場的也不止是學宮的學生,還有許多周圍村莊的村民。

張良也去聽了兩輪,覺得扶蘇簡直胡來。

這些老農雖也講了些有用的經驗,但更多時候在胡吹海侃,底下的“學生”更是不堪入目,有時噓聲一片,有時又滿堂哄笑。本應莊敬肅穆的學宮,硬生生被弄得沒點求學之地的樣子。

唯一算得上正經授學的,只有程邈依據老農的講話內容擬出來的“生詞表”:每旬的“經驗交流大會”結束之後,都會由已經掌握了隸書的隸卒給這些特殊的“學生”們講解相關的常用字。

因為感覺非常實用,來聽講的村民都學得挺認真。

扶蘇對此自有一套說法:“禮不下庶人。”

對於這些從未接觸過學堂、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非要他們一下子變得知書達禮未免有些不現實。

你要是把他們帶到肅穆的講堂之中,用文縐縐的話給他們授課,他們一準聽得哈欠連天,半個字都聽不進去。

若是把求學的門檻設得太高,有悖於他建學宮的初衷。

這種農閑時期開的課,只要能傳授一點實用的經驗,再教會到場的人一些平時需要用到的常用字,對扶蘇來說就算是達到目的了。

至於更多的,還得慢慢來。

張良知道扶蘇是有主意的人,也沒再多勸。

他已經觀察了一些時日,發現扶蘇這個旬日授學效果竟還不錯,至少別莊周圍的百姓們每日都在田頭地裏討論幾句學過的字,相互糾正帶著濃重方言的口音。

有些記性好的,甚至還可以在泥地上練習學過的字,雖然寫得歪歪扭扭,但大致寫法是沒錯的!

一時間,整個雲陽縣吹起了一股識字之風。

雲陽縣的風吹草動,自然瞞不過鹹陽那邊。

嬴政早已知曉扶蘇那個“夢中所得”的說法和正在運作的造紙作坊。聽人說扶蘇安排老農到學宮講學,嬴政也覺得扶蘇在胡鬧,不過也沒第一時間寫信去訓斥。

等聽說雲陽縣幾乎人人都在習字,學風之盛遠勝於周邊各縣,嬴政便寫信誇了扶蘇一番,又給學宮分撥了一批人手。

扶蘇是他兒子,只需要出主意就好,有事只管讓底下的人去做。

嬴政剛把事情安排下去,卻聽有人來報說尉繚又悄然出了鹹陽。

尉繚是早些年前來投奔大秦的魏國人,嬴政對他的才學十分賞識,每日與他把臂同遊,認真聆聽他的建議。

秦國國力日盛,足以勝過其他六國之中的任意一國。但有不少能言善辯的學者遊走六國之間,說服各國合縱抗秦,若是六國聯合起來必然會讓秦國難以匹敵。

嬴政自親政以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徹底瓦解六國“合縱”的可能性,而為這項工作提供重要策略及行動方針的人就是尉繚。

嬴政雖聽從了尉繚的建議,卻不曾把事情交給尉繚去做,而是讓李斯和姚賈去負責。

尉繚對這個安排顯然是不太滿意的。

哪怕嬴政給他許了高官厚祿,賜了美姬良田,尉繚還是總想著逃離鹹陽。

嬴政對尉繚想跑這件事不甚在意,反正他早安排了人手跟在尉繚左右,不可能讓尉繚走出太遠。

嬴政挑挑眉,問來稟報的人:“他往哪個方向去了?”

據說尉繚精通相面之學,想來對蔔算也挺擅長,估計每次都是蔔定方向再跑,嬴政對於尉繚能選挑幾個方向跑還是挺好奇的。

聽嬴政這麽追問,來稟報的人便如實答道:“國尉往雲陽縣方向去了。”

嬴政訝異地“哦”了一聲。

因為扶蘇去雲陽縣養病的緣故,嬴政如今對雲陽縣已經在熟悉不過。

扶蘇已經從雲陽大牢裏要走了程邈和韓非,這會兒尉繚也往雲陽縣那邊去,莫非也是沖著扶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