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那一條小天龍(12)(第2/2頁)

隨後遼國興師問罪,宋國連連調兵回防,這批兵力卻一去不復返。

宋國朝中一片嘩然。

因開國先祖趙匡胤的“黃袍加身”,宋國對兵將的管理十分嚴厲,所謂將不知兵,兵不知將,每一個將士都不知道帶他們的將軍能待多久,每一個將軍也不知道帶過多少批兵卒,每逢戰事,負責軍務的樞密院官員基本都是文官,雖然減少了武將篡權的風險,卻極大地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

派出去的主帥就算想反,也不應該有如此大的號召力啊!

然而此時已經顧不得太多,遼國在女真那裏受了委屈,自然要找補找補,宋國戰力一向不強,遼國皇帝卻也沒有滅國的打算,畢竟大小也是個國,遼國剛剛打完仗,恐怕吃不下。

遼軍入境,更像是一場毫無計劃的劫掠。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一回一點也不像平時的如入無人之境,而是實實在在的入了無人之境。

遼軍長驅直入,壓根沒有遇到一點點反抗,這時忽有人想起安插在宋國的探子曾經報過,宋國內亂。

當時誰也沒信呐!

好在現在信了也沒晚。

未免上頭派遣空降兵來搶功,幾個遼國將領一合計就悶下了此事,一路南下準備燒殺搶掠,只是不知何故,過了宋國邊關,人口越來越少,甚至有時候走上好幾天,路上能有十來個空村莊。

還燒殺搶掠,燒了個寂寞。

饒是如此,這批遼軍還是十分膨脹,每當他們心有懷疑不想再繼續下去的時候,總能遇見一些宋國逃兵還有沒來得及逃跑的百姓,更加證實了宋國內亂的消息。

如此十來次,遼軍都快打進宋國都城裏去了。

宋國皇帝年紀不大,雖然沉穩,也沒沉穩到刀架在脖子上還不當回事,當即召集文武百官開會。

會議開到最後,什麽問題都沒能解決,倒是有人提議盡早遷都,遷往江南,那裏有長江天險作為屏障,還能再苟一苟。

宋國皇帝……還真有那麽一點動心。

但家國在前,此時遷都無異於拋棄百姓,宋國上下都覺得還是要矜持一下。

等到遼國大軍以每日五十多裏的速度向都城行進的時候,宋國很快完成了遷都的準備事宜。

遼軍聞聽消息,越發膨脹,從緩慢行軍改為急行軍,風風火火向著東京汴梁而去。

然後遭遇了一波慘重打擊。

誰也沒想到那本該聚集在吐蕃邊境的幾十萬宋軍會在皇室遷都之後輕取汴梁及周邊州府,比遼軍早到了那麽三五日,便成了一個順順當當的以逸待勞。

汴梁周邊多開闊地,易攻難守,然而幾十萬大軍屯兵於此,再難守的地界也守得住,何況遼軍人困馬乏,先頭部隊又遭遇了一波伏擊,痛失主帥。

宋國皇室是在半路上發覺不對勁的。

李澈壓根沒有隱瞞消息。

占了東京汴梁,打下三五州府,全盤接收了遼軍的裝備馬匹,李澈選擇直接稱帝。

雖然有緩稱王一說,但此間小國林立,不先稱個帝,出師都無名。

宋國上下一臉懵逼。

更懵逼的是他們人已經到了江南,江南各地官府卻不讓他們入城,甚至敲起了戰鼓,儼然一副對敵的態度。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

古有田氏代齊,前有陳橋兵變,今有李氏竊國。

宋國富庶,皇宮也修建得極為精美,比李澈印象裏的小了一些,只是兩個人住倒也顯得有些空曠了,宋帝臨走前帶走了宮妃百人,宮女太監隨行近千,把一些年老體力不支的宮人遣散,李澈便又把這些人挑了一部分重新征回來,留在宮中侍候。

李凝沒住太遠,她也不適合住在後宮裏,便就近住在李澈的旁邊。

這時李澈手下還只有武將,沒能建起一整個朝堂來,倒也省得有人參本,除了宮人們背後稍稍議論幾句,也沒什麽風聲。

有時李凝覺得,兩座宮殿也嫌遠了,兜兜轉轉,她最懷念的卻是從前和李澈一起,住在一個小院子裏的平凡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