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頂鍋(第2/3頁)

清河回頭一看,見城墻上的戰士們正要搖晃著旗杆,“趙軍退兵了!”

清河放下鐵鍋,登上城墻,定睛一瞧,昨天黃昏還在的敵軍大營空空如也,只留下一堆堆還散發著熱氣的篝火。

原來昨晚趙軍石勒收到了急報,前趙皇帝劉曜親征後趙,攻擊石勒的大後方,乘虛而入。

“劉曜太不要臉了!”石勒大怒,他攻打兗州快半個月了,眼瞅著要得手,如今後方受敵,他不退也得退了。

半個月努力付之東流,石勒不服氣啊,所以昨晚發動了最後的決戰,奮力一搏。

趙軍三次攻破西門,都被郗鑒頑強的三次殺退,西門一排排倒下來的屍體幾乎要堵住大門。

石勒見郗鑒實在難敵,只得退兵,不過,石勒擔心退兵的時候郗鑒帶軍隊追擊,所以偷偷撤軍,在軍營之間升起一堆堆的篝火,做出他們還在的樣子,反正在黑暗之下,看不到人,只能見著星星一樣密布的篝火。

加上昨晚大晉軍隊緊急修補垮掉的城墻,擡起一個個大石磨夯實土層,在巨大噪音的掩護下,趙軍悄無聲息的撤退。

所以守城的郗鑒軍隊並沒有發現趙軍已經撤了,直到天亮時,只見篝火,不見帳房和馬匹,這才發現敵軍撤退。

大晉軍隊歡呼,慶祝守城成功。

郗鑒不敢大意,派出探子去前方十裏打探,確認後趙已經撤軍,緊急趕到前方和前趙劉曜軍隊作戰,這才松了口氣。

兗州城保住了,後趙軍隊也被劉曜牽制,不能趁人之危,郗鑒立刻召集軍隊,開了個勤王誓師大會。

郗鑒是士族出身的流民帥,封高平侯,身上已經沒有蘇峻這種草莽氣質,儼然是一國大將風範了,他設祭壇,斬白馬,把瑯琊王捧到寶座上,慷慨陳詞道:

“賊臣蘇峻不恭順天命,不怕王師誅討,兇暴逆行,亂五常,撼動江山社稷,威逼幼主,殘害忠良,天下怨恨,萬民泣血,我們奉旨討伐蘇峻,消滅元兇,如今幼主受難,百姓受苦,我們齊心合力,以救江山社稷,絕不苟且偷安,若有違誓,天理不容!”

清河看著祭壇上已成氣候的郗鑒,感慨萬千,當年八王之亂,郗鑒的叔父全家被殺,絕望之下居然只身戴著面具去刺殺兇手齊王,當時滿腔熱血的匹夫之勇,和現在隱忍守住兗州,解決了外患才去平定內亂。

人們都在一次次災難中成長著,昔日絕望的大內侍衛已經是國之棟梁了。

誓師大會尾聲,瑯琊王將一炳寶劍遞給郗鑒,郗鑒拔劍,“出征!”

郗鑒留了五萬軍隊守護邊境,帶走五萬軍隊去勤王。

清河帶著瑯琊王跟隨郗鑒大軍南下,兩天後,大軍渡過長江,和陶侃為盟主的勤王大軍在茄子浦會師。

陶侃是盟主,見郗鑒有瑯琊王和清河公主支持,又兵強馬壯,心下不爽,在瑯琊王和清河公主坐在尊位上之後,陶侃讓出了首座,請郗鑒上坐。

郗鑒忙推辭道:“你是盟主,理應坐在這裏,我也要聽盟主調遣的。”

陶侃堅持要郗鑒坐,兩人互相推,最後還是清河開口說道:“陶盟主是眾望所歸推舉而成,也是最先到達戰場的將軍,這個位置還是陶盟主坐吧。”

陶侃等的就是清河這一句話,說道:“微臣恭敬不如從命了。”

郗鑒坐在陶侃的下手,庾亮乖乖的奉陪末座。

倒是瑯琊王看到庾亮,很是親切,道:“舅舅來了,我的母後,皇帝哥哥,還有南康姐姐他們怎麽樣了?”

庾亮老臉一紅,“他們……還好。我們正在想辦法把他們救出來。”就是太後死了。

瑯琊王信以為真。

石頭城裏,王導聽路永匡術說郗鑒大軍前來增援,心下一喜,說道:“郗鑒一來,大局已定,蘇峻估計就要狗急跳墻動手殺我們了,事不宜遲,今晚三更就動手,保護我們出城。”

路永匡術連忙召集投靠朝廷的流民,制定好了計劃。

半夜,匡術帶人殺了石頭城的守軍,將王導等人救出去,與此同時,路永帶人殺了守城的流民,打開一個缺口,接應匡術。

變故來的太快了,等蘇峻帶人趕到石頭城時,已是城去樓空,王導和小皇帝以及大臣等人全都不見了。

蘇峻氣急敗壞,“路永匡術果然都是反賊!早就和王導暗通曲款,我們沒有籌碼了,他們不會忌憚皇帝性命,一定會發起總攻,與其在被困死在城裏,不如我們一鼓作氣殺出去,回到江北老巢,實在不濟,去投靠趙國石勒也成,如此方有一線生機。”

匡術路永帶著王導小皇帝跑出去城,身後是蘇峻叛軍的追兵,郗鑒等人在外面等著接應,王悅背著小皇帝,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是清河。

王悅把小皇帝交給父親,向清河奔去,清河也朝著他跑過來,兩人相逢之時,郗鑒軍隊和叛軍廝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