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7章 戰爭本源(第2/3頁)

經過了六個多小時的飛行,運輸艦終於降落在了位於奧城以北300多裏的霍芬蒂斯軍事基地。此地去往北部國境防線和西部國境防線都是1400多裏,是一處較為重要的軍事據點。

在這距離前線一千多裏的大後方,不會有突如其來的槍炮聲,更不會時刻跟死神相伴。抵達臨時宿營地之後,魏斯舒舒服服地洗了個熱水澡,換上一身幹凈衣服,躺在行軍床上,總算安安穩穩地睡了一覺。

早餐後,巴斯頓學生團幸存的連以上軍官以及督察人員被召集起來。在用作會議室的營帳裏,他們很是驚訝地看到了卡佩斯上校以及他麾下的兩名少校軍官,還有盧恩·施密特等5名擔任軍官職務的軍校同僚。這些人大多負了傷,卡佩斯的腦袋和胳膊還纏著繃帶,盧恩·施密特拄著拐杖。原來,編入杜爾姆戰鬥群的部隊被諾曼軍隊擊敗後,幸存者有的撤回到了國境防線,有些跟隨友軍南撤,還有些被諾曼人截斷了退路,歷經千辛萬苦才突圍而出。除去被諾曼軍隊俘獲的和重返國境防線的,得以幸存的共有57人,而先期從國境防線撤離的62名重傷員有8人不治身亡,如此算來,巴斯頓軍校此次編遣學生團出戰,生還率在45%左右——具體數字取決於被諾曼軍隊俘獲人員的數量,準確的說,是戰後得以歸國的人數。

上一場戰爭中的巴斯頓學生團,總體生還率為49%,這主要是後期參戰人員傷亡情況已經大為好轉。如果只看戰爭中前期的傷亡率,生還率僅有30%。

在敵人的槍炮刺刀面前,巴斯頓學生團跟普通部隊並無本質區別。

卡佩斯上校等人此次在霍芬蒂斯軍事基地跟“大部隊”會合,既是正式歸隊,也是臨行前的告別。卡佩斯上校向眾人宣布,他已接到上級的委派命令,即將前往新組建的第190師擔任代理師長,他的幾位得力駐守也將隨同前往。在他離任後,巴斯頓學生團的團長職務將由第8衛戍區指派——巴斯頓學生團雖然全員撤離了北方國境防線,但它依然隸屬於聯邦北部的第8衛戍區。

巴斯頓學生團殘部在霍芬蒂斯軍事基地短暫休整兩日,期間不但沒有補充一兵一卒,還將所有的預備兵劃轉出去,成了只有巴斯頓學員、教員以及督察員組成的骨架。如此看來,上級短期之內是不準備再將這支特殊的部隊派往前線了。

後方的平靜日子過起來很快,而在北方戰線,聯軍官兵們還在忍受著煎熬。盡管北上增援的聯邦軍隊擊敗了諾曼人的“魔鬼師”,扭轉了岌岌可危的形勢,但諾曼軍隊可沒有預想的那麽好對付。在向國境線回撤的聯邦軍第2、第4軍團身後,緊跟著諾曼帝國北方第1戰鬥集團,他們是征服北弗裏斯和威塞克斯的百戰精兵,創造了一系列堪稱軍事經典的成功戰例。就在巴斯頓學生團撤離國境防線的第二天,諾曼人以裝甲戰車部隊為先鋒,對聯邦軍後衛部隊展開猛攻,而在阿爾斯特-威塞克斯國境防線以北構築陣地的諾曼帝國北方第2戰鬥集團先是示敵以弱,主動放棄了一些陣地,而後突然反撲,猛擊聯邦軍側翼。

距離國境線僅有咫尺之遙,苦撐多時的聯邦軍後衛部隊竟然崩潰了。失去後衛掩護,剛剛抵達國境防線的聯邦軍第2、第4軍團所部,連同隨行的威塞克斯第1特混軍團,爭相撤入國境防線,混亂的秩序給了諾曼軍隊可乘之機,他們晝戰夜襲,各種窮追猛打,使聯軍部隊傷亡驟增。在出境作戰部隊盡數退入國境線後,聯邦軍隊主動放棄了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國境防線,有秩序地後撤至馬洛戈斯和塞爾西洛兩大要塞之間的預備工事,依托有利地形組建了新的北方防線。

邊境戰役,聯邦軍和威塞克斯軍的損失達到了諾曼軍隊的3-4倍,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慘痛失利。聯軍方面為數不多的利好因素,是雙方戰艦殘骸裏的“星源石”多數被聯邦軍回收,能夠讓聯邦艦隊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獲得相對較多的補充。

通過對諾曼戰艦殘骸的勘察分析,聯軍也掌握了更多關於“魔鬼炸彈”構造原理的信息:它們以蓄電池作用於人造星源石提供浮空力,以火藥燃燒提供向前的驅動力,構成極具攻擊力的“空中魚雷”。

這件新式武器的關鍵所在,便是人造星源石技術。

星源石的特性,是提供同等浮空力,電力越弱,需要的星源石越多,反之亦然。使用天然星源石的戰艦,動力系統的輸出,需要兼顧驅動星源石提供浮空力、驅動舵槳提供水平動力、驅動武器設備正常運轉,如何分配達到效用最大化,是個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星源石的產量,一直是制約各國飛行艦艇建造數量的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