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2/3頁)

皇上心中不愉,還是問了句:“戶部呈上來這個不是印證了燕王的猜想?”

大臣們又是一陣視線交流,站出一個說,調查結果瞧著是有些那個啥……光憑這個力度不是很夠。

在多數事情上,大臣們都是有分歧的,今兒個這出比較少見的讓他們團結起來了。怎麽說呢?對大臣們來說,就算近親結合有缺陷,他繼續存在也不影響各家傳宗接代。這年頭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表妹不好生,還有其他人能為家族生出結實強健的孩子。

大家族不缺子嗣,故而舍不得親上加親能給家裏帶來的好處,誰不是用這樣的手段結成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體?

皇上跟燕王哪個不是人精?豈會瞧不出他們這樣講是為私心?

“是燕王說得不夠明白?主意朕已經拿了,找你們來是為朕獻策,都說說這事該如何辦”

一個個大臣都跪下去了,請皇上再想想,莫要草率決定。禁止表親通婚這種事,百姓哪能接受?對他們來說,親上加親是大喜的事情。

有些人總有辦法將自己的私心包裝得冠冕堂皇。

聽聽這話,活像真是在為皇上考慮似的。

皇上不看他們,看向燕王。

燕王道:“沒發現也罷,既然發現這個情況,再難都得禁了。你們覺得表親結合好處多多,子嗣一個沒生好再生就是,卻不想想明知道這樣做不妥還那麽做,等到生出天生殘疾天生病弱的孩子,這筆孽債有算誰的?因為這每年要死多少孩子?你們良心過得去?”

再者說,也不是誰都有資格和本錢納妾的。

比如說為數眾多的農戶,都是一夫一妻過一生,這種情況下表兄妹兩個結合了,生一胎兩胎都不好,這個家不得完蛋?

本來打的是親上加親的主意,到時候反目成仇也有可能,男女兩頭不得互相埋怨?

這事橫看豎看都是弊大於利,繼續放縱那是作孽,虧良心還可能結下因果。

燕王的口才是極好的,不多幾句就說得好些大臣面紅耳赤。

又有人建議:“臣以為,最好是將壞處廣而告之,由百姓自己選擇,朝廷不要明令禁止。咱們只要說到了,他們還像那麽去做,好壞是自己選的。”

“是啊,一開始興許有人不信邪,可只要周圍出現天生殘疾或者病弱的孩子,他們逐漸會相信,屆時不用明令禁止,也能杜絕這種行為。”

……

大臣們能混到這份上,頭也不是真的鐵。

皇上已經不高興了,燕王也說了那樣的話,這事基本沒得談,他們也只能盡量斡旋,給自己留點余地。

誰知道呢?皇上也跟燕王換了個眼色。他倆都明白很多事沒法一步到位,先使百姓明白近親結合的壞處也好,大力宣傳兩年,有一定基礎再考慮法令的事。

得說皇上挺惡劣的,明知道大臣們這麽積極爭取是為自己,他還打了補丁說,朝廷官員要起到帶頭作用,以前的既往不咎,往後再要明知故犯壞皇上的事,必將嚴懲。

大臣們出宮的時候全在搖頭。

冒著惹怒皇上的風險搞了半天,結果等於白搞,是說不直接頒布法令,但朝廷官員明令禁止,這根直接禁了有啥差別???

不得不說,現在這樣對皇上更有利了,眼看權貴家都不搞親上加親了,本來不信百姓也該相信,皇上的目的更容易達到,等以後在要提明令禁止也就不存在多少阻礙了。

幾位大臣恨得牙癢癢:“這事保準是燕王搞出來的,你們想想他這段時間做那些事。”

“那肯定,皇上日理萬機,能去琢磨這些?”

“燕王吃飽了撐的,搞這個對他有任何好處?”

“是不是吃了秦家的苦?”當時五皇子還在燕王府的時候,燕王妃將自己娘家侄女許配給他,結果她們姑侄聯手把王府搞得烏煙瘴氣的。

“要真是這樣那我沒話說了……秦家女兒真有本事,死了那麽久還在坑人。”

大臣們也不敢說太多,吐槽了幾句便各自散了,很快,朝廷開始在城門口之類的地方張貼告示,將近親結合的危害告知全國百姓,引來一片嘩然之聲。

這反應在皇上的預料之中,一開始他們肯定難以接受,只要有了這個概念,再結合現狀,很快百姓的想法就會改變,事情會有轉機。

比起民間,最難受的其實是太後、皇後、太子妃、諸位皇子妃的娘家人。

皇上都要求官員以身作則了,皇室更不消說。

以後誰還敢提出想娶表妹?

那是明知不敢為而為之!是拆皇上的台!好日子不想過了?

可這種事,他們實在難以接受,就好像本來等太子登基,皇後娘家不得做些打算?現在誰也別打算了,表哥表妹都拉倒吧,幾代以內的血緣親屬不讓成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