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第2/4頁)

魏時之前是沒太往這方面想過,如今夫人提起來,倒是也覺得有道理。

“咱們早晚是要回京城的,未來親家也在京城那邊找吧,平江府距離京城實在是太遠了,而且兒子的親事,雖然沒必要聯姻,但門當戶對還是挺重要的。”

在婚前不能自由戀愛的時代裏,父母要給孩子找伴侶,選擇的標準只能是‘合適’,一個人適不適合另一個人,要看學識、相貌、品性。

還要看在生活當中合適不合適,如果是生活在兩個不同階層的人,生活習慣上會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價值觀也會不一樣。

魏時跟劉楓這純粹是陰差陽錯了,反倒是成就了一樁好姻緣,可這樣的陰差陽錯並不是時時都能有的,總不能寄希望於天定的姻緣吧。

所以,兒子的婚事,魏時覺得還是要多考慮一些,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

劉楓也沒想著在平江府找兒媳婦,她固然喜歡平江府的氛圍,也喜歡平江府性情爽朗的女子,可就如同夫君所說,她們一家人是遲早要回京城去的,平江府的女子未必能夠適應得了京城裏的生活。

何苦呢,還不如一開始就在京城裏挑選。

她也是在京城長大的,京城的女子,固然有像紀氏那般的才女,但更多的女子活的都還是蠻通透的,通透的人在哪兒都過不差。

她就不能算通透,得虧這是遇見夫君了,這要是嫁去別家,可能真就如同娘早些年擔憂的那般,成為一個困守在後宅裏孤獨寂寞冷的悍婦了。

兒子雖然是夫君手把手教出來的,可性情跟夫君還是不一樣的,她並不希望,兒子日後娶一個跟她一般性情的女子。

“要不然就寫信回去,讓親近的長輩私底下幫忙打聽打聽,看有沒有合適的女子,咱們這一時半會兒的怕是還回不了京城,總不能讓兒子的親事就這麽耽擱下去。”

這事兒還是宜早不宜遲,省得好姑娘都讓別家挑去了,長輩們的眼光她還是頗信得過的。

“這事兒只能托一個人,不能同時托付給好幾位長輩,這要是都相看中了一位那還好,若是看中的人不同,那咱們聽誰的是,聽誰的不是?”

劉楓本來還想把這事托付給自家娘親的,她娘看人的眼光向來準,夫君早先不就是娘給她定下的嗎。

可倘若兒子的婚事只托付給一個人的話,她就不確定夫君想拜托的長輩是不是娘了。

“遠哥兒走的是文臣的路子,托付給嶽父嶽母不太合適,還是讓師伯來吧,他老人家人脈廣,認識的人多,又致仕在家,很適合做這件事情。”魏時不假思索的道。

跟他較為親近的長輩也就這麽幾位,嶽父嶽母交往的圈子更多的是武將,老師又整天忙得不可開交,頭幾年還從工部右侍郎升為左侍郎,雖然官品是一樣的,那誰都知道左要比右尊貴嘛。

所以托付給師伯那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這理由劉楓沒辦法反駁,都是為兒子好的事兒,她也不會反對。

給師伯的信送出去了,太子的信也到了,就在很多人家忙著栽種紅果秧苗的時候,魏時才把手裏的鐘表圖紙交給幾位工匠,至於這幾位什麽時候能把東西打磨出來,他還真沒辦法預判。

平江府各個方面基本上都算是走上正軌了,魏時也是這兩年才開始在各地開辦收容所,之前那真的是辦不起,官府沒有多余銀兩,孩子也不可能一直養著,總還是要出去謀生的。

現在算是有一些能力了,官府有銀錢辦收容所,有銀錢來請人照顧孩子,也有銀錢把嬰兒等到七歲,更重要的是七歲大的孩子,符合條件就可以進入工坊做活。

至於讓這些孩子讀書的事情,那魏時是真辦不到了,別說他只在平江府幹了這五六年,就算是在這邊幹上一輩子,也沒辦法讓這些乞兒讀書識字。

魏時現在確實是有更多的時間了,能去安排需要慢慢磨的事情。

比如說修路,比如說水利工程。

之前那幾年,為了鼓勵農人種植,特意推出了免除徭役的獎勵方式,如今官府要修路、要建設水利工程,一方面是通過徭役來招到一些人,僅僅這些人是不夠的,還要通過用付工錢的方式來招人。

至於這些工錢,一部分是由官府來出,一部分則是由百姓捐贈得來的,畢竟這也是為民辦事兒,路修了是百姓要走的,水利工程建了,是為了在雨水多的時候防止水患,有旱災的時候灌溉農田。

魏時早些年跟著老師學了不少有關於水利的理論知識,但是親自參與其中這還是頭一回,固然征集了不少有經驗的匠人,甚至還從京城那邊請了人過來。

但所修建的第一個水利工程,魏時還是全程參與進去了,每一個環節他都有跟進,可能不是出力最多的那個人,但確確實實是跟完了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