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第2/2頁)

百姓家養孩子,男子都未必做得到這樣。

劉夫人在閨女生子第二日就回去了,這孩子生都生下來了,也就沒什麽風險了,那麽多丫鬟婆子在,根本就不需要她搭手。

所以在洗三禮這日,劉夫人瞧著熟練抱孩子的女婿,才會相當訝然。

‘熟練’這兩個字,真的不太應該出現在頭幾天連孩子都不敢抱到女婿身上。

可這會兒呢,抱孩子的動作熟練,來回踱步的樣子熟練,哄孩子的童謠哼的也熟練。

讓人瞧了簡直不敢相信。

自家老爺,五子一女,到現在抱孩子的姿勢都還生澀著呢。

洗三禮,又被稱之為三朝洗兒,為的是給出生第三日的嬰兒洗滌汙穢、祈求平安、消除災難。

對於嬰兒來說,這絕對是個大日子。

閨女在月子裏,不能出門兒,做外祖母的當然得全程跟著了。

是以,劉夫人只能按捺住心裏頭的疑惑,跟抱著外孫子的女婿一塊兒出去。

魏家就只有魏時一個小家在京城,不管是柳州城,還是燕縣那邊兒,洗三禮都是趕不過來的。

過來捧場的,除了劉家和沈家之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魏時的同窗和同年。

文人參加洗三禮跟武人大有不同。

在本朝,洗三禮應當是最不炫富的一個禮了,武人過來慶賀,基本上只需要帶兩樣東西——蔥和銅錢。

量不必大,有這麽個意思就行,為的是祈禱孩子聰明、有財源。

文人是真不好意思拿著蔥進門,拿銅錢就更不好意思了,在絕大多數文人眼裏,書墨的香氣跟銅臭味兒都是相悖的。

所以洗三禮上,文人大都是贈詩。

一人一首詩,這心意就全在詩裏頭了。

《賀友人得子》

《慶魏家小兒洗三之喜》

《贈狀元郎》

……

不管是題目,還是詩句,都還是挺應景的。

魏時看著友人所贈的詩賦,高興的同時,也有些犯愁,他以前沒參加過嬰兒的洗三禮,因此也不知道文人都是這樣賀喜的。

虧他還以為金榜題名之後就不用再作詩了呢,現在看來,除非孤家寡人一個,不跟任何人家來往,否則的話,這詩賦還是要作下去的,而且是綿綿無絕期。

洗三禮主要是由收生姥姥來主持的,先是要祭拜十三位神像,然後就是‘添盆’了。

往前數幾百年,添盆添的都是貴重的物件,什麽金銀長命鎖,什麽玉如意,什麽鳳血石……反正是怎麽貴重怎麽來。

但是從前朝開始這股風氣就沒了,到了本朝,可謂是相當的樸實。

這盆裏添的除了銅錢之外,就是喜果,像是桂圓、紅棗、蓮子這一類的東西,有個喜慶的意思,但真算不上是貴重。

這也就意味著不管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洗三禮的規格都是差不多的,頂多也就是用來添禮的盆兒不一樣,窮的用銅盆、用木盆,富裕的人家用銀盆、用金盆。

魏家子用的便是大金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