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發下來的試卷有二十二張,上面有用紅色的橫直線劃成的格子,每頁有十二行,每行有二十個字,除了二十二張試卷之外,還有十張白紙,是用來打草稿的。

但是根據規定,即便是草稿,上面也需要寫楷書,之後也會收上去,考官大抵是不會看的。

魏時經歷過應試教育,大大小小的考試加起來不知道經歷過多少場,早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

發下試卷來,首先就是把所有的試卷都檢查一遍,看看有沒有破損遺漏的地方,確認無誤後,將試卷從頭到尾看一遍,做到心中有數。

這兩個步驟加起來,也用不了多長時間,不會影響到答題。

看完之後,魏時也是這才開始研磨,不得不說他還是很懷念後世的鋼筆和簽字筆,拿起來就能用。

他上輩子也是練過毛筆字的,而且相當喜歡,一撇一捺,都有獨特的韻感,對看字的人來說是一種享受,對寫字的人來說也是一種享受。

但是在考試這種爭分奪秒的事情上,他還是更喜歡簽字筆。

第一場考試是正場,考的是帖經,也是五場考試當中錄取最寬的一場,換言之就是涮下來的人最少。

這就跟中學考試基本上先考語文是一個道理,不會拉開太大的差距,大多數人都能過,也算是一個最基礎的門檻。

帖經主要就是在四書五經當中出題,不考釋義,更不拓展,只要背得下來,默得下來,這一場就沒問題。

背書默書,這屬於基本功,要的就是下苦功夫。

在最開始學習四書五經的時候,先生都會要求背誦默寫的,像魏時他們學堂,何秀才管得嚴,背不下來,就要用戒尺拿手心。

所以四書五經學過一遍,基本上學堂裏的大部分學生都曾經背下來過,但是背下來的東西很快就會忘記,溫故而知新,真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

而且現在也不講究學習方法,課堂上跟著老師的節奏來,課堂下邊兒,自己想怎麽學就怎麽學。

有的學生喜歡提前學習新的內容,老師還沒布置呢,就已經把下一篇的內容背下來了。

有的則是死扣釋義,盡可能的把每句話的意思都記住。

還有的也會復習以往的內容,只不過比較籠統,沒有具體的方法,今天背這一篇,明天背那一篇。

魏時跟絕大多數讀書人不一樣的是,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並且曾經用過很多年。

在背誦方面,魏時是相當有計劃的,人的遺忘是有規律的,並且在後世有人把遺忘的規律總結出來了。

早在初中的時候,魏時就有接觸過這個,根據遺忘曲線來制定自己的計劃,堅持執行下去,絕對是事半功倍的事情。

同樣是學習,今生和前世沒什麽不同,魏時也就把那套方式方法用到了今生,而且是從一開始啟蒙一直堅持到現在。

除了定時記憶之外,魏時還會經常給自己考試,四書五經全部打散了,每一句寫成一個個的小紙條,卷成長條狀,就放在筆筒裏頭。

每天隨意拿出幾條,句子出自哪個篇章,從頭到尾背一遍或者默一遍,時間充盈的話,還會把相關的釋義,自己講一遍。

因此,基本功可以說是相當紮實。

四書五經裏的哪一個篇幅抽出來,他都是會背會寫的,在考帖經的時候,有一些甚至都不用想,條件反射就已經把答案寫下去了。

所有的試卷填完,來來回回檢查了三遍,這才到中午,魏時一趟臭號也沒去,準備好的糕點和肉幹也一點都沒動。

不過放下試卷,緊繃著的神經松了松,肚子也開始覺得餓了。

魏時幹脆喚衙役過來,把試卷交上,自個兒收拾考籃出去吃,左右也檢查不出錯誤了,與其在這耗著,還不如出去好好休息休息,準備下一場的考試。

有了魏時打頭交卷之後,陸陸續續的也開始有人交卷走人,能夠一直待到傍晚的考生太少了,一則是因為第一場的難度不大,二則也是因為這考舍的實在是太冷了,萬一凍出病來,後邊的考試可怎麽辦。

回到住處之後,魏時先是喝了一大碗姜湯,這才要開始用膳,晚上臨睡前又喝了一碗預防風寒的藥。

第二天就要復習下一場的內容了,並不是馬上考試,而是要等到第二場的考試結果出來之後,才會進行第二場。

第一場被淘汰下去的考生,是沒有資格參加第二場的,同理第二場淘汰下去的考生,也沒辦法參加第三場考試。

如此一場場淘汰下去,最後一場剩下的就沒多少人了。

身邊下人多,魏時不需要自己去看榜,在家裏等著就行了,除了最後一場考試之外,其他的四場考試發案都不寫姓名,只寫座號。

不出所料,這一場魏時拿下了第一,寫試卷的時候就很有把握,出來之後也翻了翻書,沒發現有什麽錯誤,應當是沒有問題的,這個第一名在他的意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