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 風起稻香(三十)(第4/4頁)

相較於新帝和新太子,建寧王顯然更精通於兵法。至少如今直系頭領是建寧王的天策府和玄甲蒼雲全無昔年掣肘之意。建寧王取消了先帝派宦官監軍的定例,允各軍靈活出兵,讓領兵將軍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實力。

前線守軍迅速穩住了戰線,安祿山、史思明的大軍開拔已經沒有開始的那麽順利。另一方面,自李隆基和楊貴妃死於馬嵬坡,那首預言童謠就傳唱的越發廣了。

戰事進行到關鍵時刻,狼牙軍竟然發生了軍情泄密之事。安祿山本是多疑之人,加上童謠之故,竟真開始疑心兒子。安祿山一留心,不免發現一些東西,比如他寵愛幼子,次子安慶緒早有不滿,私下多有抱怨。

安慶緒一直盯著父親的舉動,覺察到安祿山對他的懷疑,非常不安。恰在此事,安祿山竟然瞎了,安祿山身體肥胖,因初盲,行動不便,需要心腹宦官伺候日常起居。

安慶緒擔心安祿山對他下手,一不做二不休,收買了安祿山寵幸的宦官李豬兒在替安祿山穿衣時刺殺了主子。安祿山一死,叛軍勢力大減,史思明趁機稱帝,以圖壯大聲威,同時也是想要接受叛軍的領導權。

叛軍中,史思明的地位僅次於安祿山,安祿山一死,史思明稱帝,與安慶緒便多了矛盾。然史思明爭位心切,根本沒有從安祿山身上吸取教訓。史思明自立為帝後,迫不及待的冊立了皇後和太子。

史朝義不滿史思明此舉,幹脆效仿安慶緒弑父,且將史思明的皇後、太子也一一並誅殺了。唐軍沒有開始反攻,安慶緒和史朝義就解決了兩大叛亂頭子。安祿山、史思明一死,叛軍實力大減,唐軍開始謀劃反攻。

既然前線戰事穩住,先帝的靈柩與新帝也紛紛返回西京,籌備先帝葬禮以及安排登基儀式。不想在返回西京途中新帝遇到刺殺,幸而是虛驚一場。只此役也並非全無損失,喜滋滋以為可以成為皇後的張良娣一命嗚呼了。

張良娣的死讓新太子有些不安,因為不僅張良娣死了,東宮之中那些曾經欺淩過李倓姐弟的嬪妃和宮人都死了。可最妙的時,刺客確實是安祿山的人,因為領頭的正是令狐傷和蘇曼莎。

新帝與太子之所以沒有倒在劍下則是因李承恩和建寧王派來迎接聖駕的人及時趕到的緣故。當初先帝與太子逃出西京,有帶著李承恩。只李承恩反對舍棄西京百姓,一路苦諫,觸怒了皇帝被打發去後軍。

李承恩在後軍負責警戒叛軍,根本不能探查前軍的事,這也導致了馬嵬坡嘩變,李承恩不在場。然也正因為李承恩不在,馬嵬坡的嘩變將士才能輕易殺了楊國忠,逼死楊貴妃姐妹,氣死了皇帝。

新帝感慨李承恩和建寧王派的高手來的及時,可太子卻莫名發冷,總覺得建寧王有些奇怪。原本太子與建寧王兄弟之間也算相處的不錯,可自李倓從吐蕃回來,太子便覺得李倓有些難以捉摸。

新帝禦駕回到西京,因戰亂未平,先帝等著發喪,並沒有舉行太過隆重的登基儀式。只既然順理成章做了皇帝也不免分封身邊人。不想就差一個正式冊封的太子竟然當眾推拒禪讓舉薦弟弟李倓。

李倓彼時正親赴潼關組織平亂之事不在西京,太子情深意切,表示力挽狂瀾拯救李唐王朝的李倓比自己更適合太子之位。太子不僅自己禪讓,還拉著廣平王一同舉薦。兩人不曾事先商議,只或許太子太過誠懇,廣平王李俶也只有附議了。

先帝想著如今朝堂確實需要建寧王主持前線戰事,加上兒子們如此謙讓,能有什麽意見。建寧王如今在朝野聲名赫赫,封為太子乃是眾望所歸。於是,建寧王人在西京,冊封太子的聖旨已經先下了。

成為太子的李倓,主持平亂就越發順理成章了。在與安慶緒、史朝義的交戰中,江湖諸門諸派出錢出力,就連惡人谷和浩氣盟也摒棄前嫌相助。李倓重用了不少投軍的門派弟子,得到了各大門派或多或少的支持。

安祿山、史思明死後,安祿山的義弟令狐傷練功入魔,手下心腹殺手蘇曼莎不顧軍情帶著令狐傷消失在軍中。內訌導致實力大減的狼牙軍在李倓率領蒼雲、天策府加上各地趕來的勤王之師面前,再無抵抗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