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天下一統(三)

造紙術最早出現於西漢,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即公元105年,大宦官蔡倫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術,以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造出了蔡侯紙。

造紙術改進之後,因蔡侯紙造價低廉,得以推行,紙才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

如今還是戰國,造紙術都沒有被發明出來,更不要說適合書寫的紙了。竹簡、木簡是記錄文字的主要載體,少量使用絹帛記錄文字。竹簡、木簡頗為笨重,一牛車竹簡能夠記錄的文字或許都沒有兩三本紙書的內容。

石慧有時候就想早期學術著作能用一個字說明絕不用兩個字是不是就是這個原因。比如老子的《道德經》全篇81章,不過5284字。《中庸》約13946字,《大學》約有6182字,《論語》約8474字,《孟子》約有14593字。不像後事書籍,動輒幾十萬,到了電子化時代就更多了。

嬴政學習的內容,都是石慧根據百家學說加上後世的思想親自編纂。這些東西暫時不宜流傳出去,為了方便嬴政閱讀、保存和攜帶,石慧就做成了絹書。

石慧也嘗試自己制作紙張,可惜紙是造出來了,但並不適合書寫。或許他日弄幾個墨家高手能夠改進她書中的造紙方法,讓適合書寫的紙提前出現。

此事暫且不提,現在小嬴政就看著面前的一壘絹書發愁:“娘,為什麽孩兒要學百家之言,而非擇一學之?”

周王室沒落,各國征戰不停,如今正值百家爭鳴之時,各派大家紛紛遊走六國,想要推行自己門派的學說和治國之道。百家學說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矛盾之處。

嬴政看前一本儒家後一本法家,兩者看待問題有許多相互矛盾,便苦惱不已。腦海中仿佛兩個小人在打架,誰都有道理,又好像誰都沒有道理。

“你若要成為學派大家,自然是擇選其一入門。但是政兒,你未來是要做秦王的人,這就注定你不能只推崇一家之說。”石慧微笑道,“娘要你讀百家之書,並不需要你精通任一學派,而是他日面對這些學派的學者,你至少能夠聽懂他們在說什麽,其中又有誰說的好,誰有才華,誰是徒有虛表。”

“可是,娘你不是說我們大秦推崇法家才會走向強盛嗎?為什麽還要學其他學說?”嬴政好奇道。

“不同的學說適用於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國情,推崇法家確實讓大秦走向了強盛。可是剛過易折,治國之道亦是如此。一味推行強法,一旦超過某個度,就會走向滅亡。”

戰國雖然以秦國一統天下終結,可是大秦帝國這個龐然大物也不過存在了區區十五年。既然這個世界的未來是可以改變的,石慧希望大秦的國運也可以改變。

不僅因為嬴政現在是她的兒子,更因為每次改朝換代,百姓都少不得生靈塗炭。任何一個有遠見有道德底線的人都不會喜歡看到戰爭。

“那如果不以法家治國,又當采用那家學說呢?”嬴政追問道。

“理想的治國之策當是外儒內法,以儒家教化百姓,明了何為禮義廉恥;以法家治理朝政,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君王士大夫的權利在百姓之上,但是法制不該淩駕百姓之上。否則久而久之,容易官逼民反。就算不能完全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也必須約束貴族和士大夫行為。”

“既然治國之策以儒家、法家為主,為何又要學習其他學派的東西?”

“秦國若要一統天下,就少不了征伐,此當以兵家之法。又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那麽農家能夠提高糧食產出,豈非大善?再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墨家的技能於戰事亦是大有裨益否?”

“農家和墨家竟然也有用出嗎?”嬴政低頭沉思道。

“農家學派主張推行耕戰政策,主張發展農業生產,研究農業生產問題。許多人看不上農家,卻不知道農家頗有大用。上至君王下至庶民,都離不開衣食住行。若是有人能夠讓一個人種出現在兩個人才能種出來的糧食,當如何?”

嬴政有些激動道:“若是如此,大秦的就能有更多的人打仗,建立更多的軍隊。”

石慧點了點頭:“至於墨家,政兒可記得前幾日與你說的《墨子公輸》中《止楚攻宋》的故事?”

《止楚攻宋》說的是公輸般為楚國制造了雲梯攻打宋國。墨子知道後跑去勸說楚王和公輸般,先以禮相勸,後以墨家攻城之法與公輸般模擬攻城之術。公輸般敗退,楚國因而打消了攻打宋國的主意。

嬴政點了點頭:“公輸家的機關術和墨家的守城之法都很厲害!娘,那麽除卻這幾家,別的學派有什麽優勢呢?”

“這就要你自己去學習發現了!不僅如此,就是娘與你說的東西,你也要多加思考,唯有將知識變成自己的方能夠靈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