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好在咱們中國自古以來最不缺的就是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

負責珍珍這個暖棚計劃的工頭是揚州城裏頗為有名的木匠師傅,他雖然不懂什麽是炕道,但聽珍珍說了之後就大致明白這是個什麽東西了。

南方雖然沒有炕,但也有類似“炕道”的東西,不過尋常百姓家不會用這個,這東西窯廠裏有。瓷器對燒制溫度的要求相當高,窯廠裏就有這樣一條道來控制窯裏的溫暖。

木匠師傅自己是不會這個的,但他有個親戚就是在窯廠裏燒瓷器。於是他就請了這個親戚來按著珍珍的想法設計了一條“炕道”。

木匠師傅看了珍珍的設計圖還給她提了幾個修改意見。

一是屋頂不能全用玻璃,南方不怎麽下雪但是有冰雹,雨水也多,他的意見是屋頂一半瓦片用來扛沖擊分雨水,一半改裝玻璃透光。

二是她的園子裏能用來早暖棚的地方不大,不如把屋子頂蓋得高一些,留出足夠的空間。地裏種菜,花草裝盆可以擺在架子上。

珍珍一聽就在心裏感慨,勞動人民果然都是有大智慧的。這不就是後世空間梯度的理念嘛。

等木匠師傅的親戚一到,珍珍的暖棚工程正式開始啟動。

因要造“炕道”,這回還要對她家廚房也進行改動,反正廚房也用不了,珍珍索性放了廚娘假讓她回家探親去,她帶著文叔和徐家姐妹開心地日日下館子,趁機吃遍揚州美食。

此時的清朝康熙年間,揚州是鹽商們的聚集之地,普通的鹽商們富甲一方,豪奢的鹽商富可敵國。

有錢之後的人就會拼命想追求物質享受,沒有什麽比吃一頓美味佳肴更讓人通體舒暢。鹽商們對舌尖上快感的追求成就了淮揚菜的精致美味。

後世的揚州人講究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這皮包水就是說的揚州早點。

而如今的揚州城裏點心最出名的就是燕雲樓。珍珍帶著文叔和徐家姐妹要了一間雅座,坐下後就讓店小二把燕雲樓有名的點心都各上一份。

這樣的貴客店小二自然是殷勤伺候,不多一會兒,千層油糕、豆腐皮包、燙幹絲、五丁包、蟹黃湯包、寶塔菜、翡翠燒麥就擺滿了整張桌子。

文叔目瞪口呆,問:“少夫人,咱們吃得完這麽多麽?”

徐家姐妹一聽樂了。

姐姐徐鶯說:“文叔,咱們少夫人有兩個肚子,一個肚子是吃飯的,一個肚子吃點心的,尤其吃點心那個,幾乎就是個無底洞,你放心吧,有多少都夫人都裝得下。”

珍珍剜了這壞笑的丫頭一眼,說:“文叔,你放心,吃不下咱們帶回去,浪費不了。”

要看一位點心師傅的水準是高是低,別的不用嘗,只要吃一口那千層油糕就知道了。

在珍珍所在年代後不久有一位叫袁枚的吃貨寫下:“揚州發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

千層油糕這個點心乍一看頗像松糕,但再仔細一瞧就會發現,它的蓬松是由一層一層薄如紙的面皮堆疊而成。

點心上桌後珍珍就先夾了一塊油糕,一咬下去,果然是綿軟香軟,甜而不膩,好吃得她一塊吃完又吃了一塊。

珍珍放下筷子贊道:“這道千層油糕同我在淮安逸香閣吃過的味道很像,但這一道的甜味更獨特,可是比我在淮安吃過的還要好。”

店小二在旁笑呵呵地說:“夫人有眼光,咱們燕雲樓的師傅可是東家不惜花費重金從逸香閣挖來的,逸香閣如今的大師傅還是咱們師傅的徒弟,揚州城數他的手藝最好。”

珍珍一聽奇道:“聽說淮安和揚州的廚子都是鎮店的寶貝,東家寧願多給工錢也不會讓他們走,你們老板是怎麽請到他來揚州的?”

店小二說:“ 夫人怕是才來這揚州不久不知道吧,咱們燕雲樓的老板是鹽商李念原李老爺,李老爺同逸香閣的老板徐老爺是至交好友,徐老爺這才肯割愛的。”

哦。可是巧了,原來這燕雲樓是李念原的產業。

珍珍端起茶杯,淺酌一口沖沖嘴裏的味,準備嘗下一道點心。

瞧著燕雲樓下如梭的人流,珍珍心想:不知道現下李念原到了京城沒。

李念原到京城沒?

在珍珍這麽想的時候他已經到了兩天了。

吳雅家在哪他已經知道了,但他沒有急著去什刹海,他正在京城最豪華的客棧中發呆。

他捏著手裏的玉墜子不住地罵自己是個智障。他怎麽就沒想到,姐姐也許又進關了呢?

他生意做大後就想往關外去尋親,但清廷命令漢人沒有公文不得出關,於是只能數次托相識的人參商人去往關外打聽,誰料的到李氏在順治元年就跟額森重新回到北京,他當然是什麽都找不到。

徐承志慢悠悠地打開自己帶來的茶罐,用銀勺舀出二錢老君眉放進他摯愛的一對南宋龍泉青瓷杯中,再往茶器裏添上八分熱的水,一時老君眉濃厚的香味飄滿了整間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