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章 張雅(第2/5頁)

但張雅同時是一位冷靜理智超乎尋常人的女性,她反對兩個育兒夥伴成為情侶,因為情侶比夥伴更容易產生矛盾。韋恩於是放棄了對她的追求。

他們兩個人的合作育兒非常成功。瑪麗那孩子進入幼兒園時的分數比同齡的孩子高了一大截。她也是個比同齡的孩子乖巧懂事得多的孩子。

科索一直都覺得,都這都要歸功於張雅對那孩子的教導。

瑪麗進入幼兒園的同時,他作為輔助者的責任已經盡完,在和張雅協商後,他用一個漸進的過程緩緩脫離了瑪麗的生活。

那段時間其實還蠻難過的。他常常會忍不住打電話回去問候一下這個小可愛。

但時間終究是沖淡了一切,何況他也只跟瑪麗生活了三年而已,放下這個孩子,對他來說也不算很難。他終究是徹底的回歸了自己的生活。

後來也不過就是定期地跟瑪麗聯系一下,再固定地支付該由他支付的那一部分撫養費,盡一個生父的責任罷了。時間越久,他跟瑪麗之間的牽絆,就越淺淡。

跟瑪麗這親生骨肉尚且如此,跟張雅這短暫的育兒夥伴,後來就更是漸行漸遠了。

他沒有想到,在瑪麗上了中學之後,張雅竟然會主動聯系他。

張雅是來向他求助的。

這對張雅來說,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與其被身邊的朋友、同事知道,她更寧願向早已經不來往,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孩子的科索先生求助。

“我記得你以前說過,你的工作會跟一些心理行業的人打交道?”見了面,張雅就道明了來意,“可以的話,請介紹個穩妥的心理咨詢師給我吧。”

韋恩·科索十分驚訝。在他的心目中,張雅知性、冷靜、成熟,怎麽竟然會發生需要進行心理咨詢的情況?

張雅肯向他開口,就沒打算瞞他。

“我,可能對瑪麗出現了精神上過度依戀的症狀。”她向他坦白。

科索更加吃驚。

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都認為,無論是父母對孩子,還是孩子對父母,過度依戀都是人格不完整、內心不成熟的表現。

科索在育兒合作開始之前就閱讀過很多關於育兒的文章。他曾經看到過一篇專門講這方面的文章講道,在古地球時代,以亞洲為主的東方文明中,最常出現過度依戀心理病。極端的父母甚至會插手孩子的戀愛乃至幹涉他們的婚姻。

文章的作者找到了許多古文獻證明,在古地球時代的東方,常有許多成年人的婚姻是因為父母的過多介入而瓦解。

甚至更極端的,竟然會有人因為不想結婚被父母逼至跳樓。這樣的多為女性,至少在作者能找到的古文獻中所提及的案例中的當事人,都是女性。

相對父母對孩子表現為幹涉甚至於控制,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戀,則分出了經濟性依戀和精神型依戀兩種。根據作者對古文獻的研究,這兩者在古時候分別有對應的術語,前者被稱為“啃老”,後者被稱為“媽寶”。

但所有這些綜合在一起,他們都具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當事人人格不完整,不獨立。做父母的的,人生的重心太傾向於孩子;做孩子的,離開父母沒法獨立生活。

與當今社會人人追求獨立、自我的價值觀比較起來,的確是陳腐愚昧又可笑的。

科索在那個時候,很能理解張雅為什麽會舍棄身邊的同事、朋友,來向他這個已經許久沒聯系的前育兒夥伴來求助——竟然對自己的孩子產生了過度依戀的症狀,這對張雅來說,實在是一件令她羞恥的事情。

科索幫張雅安排了一位很穩妥的醫生。他甚至非常細心地沒有直接安排自己的醫生朋友,而是請朋友安排了另一位自己不認識的醫生——這給了張雅更強的安全感。沒有人願意總是為自己的心理醫生可能將自己的情況泄露給兩個人共同的朋友而猜疑不安。

科索的體貼獲得了張雅的感激和欣賞。

兩個人從那時起有了更多的來往。

科索也微妙地察覺到,張雅之所以會找上他,並不僅僅因為她需要一個心理醫生。即便是沒有科索,她自己也不是就找不到好的心理醫生的。

在醫生之外,張雅需要一個可以知道這件事,並能給予她精神支持的朋友。

科索並不介意成為這個人。

張雅是一位美麗成熟的女性,當初若不是她拒絕得明確且堅定,他大概會卯足力氣追求她的。

的確他又趁著這次機會,再次開始追求張雅。但當瑪麗還和張雅在一起生活的時候,張雅明言了不會和他在一起,至少在瑪麗離開之前不會。

“夏目醫生建議我不要放棄瑪麗的撫養權。”那時候張雅跟他說。

張雅始終認為她的心理問題的根源都在於姜妙,她生出離開姜妙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