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進步(第2/4頁)

陳主任得了電報,親自去找金大夫,跟省醫院和軍區醫院打聽一下。經過詢問得知各大醫院目前還沒有林菀說的什麽內鏡手術,只有首都協和醫院有內窺鏡檢查項目,但是也沒有內鏡手術,只要內腔手術都是需要大開刀的。

那東西是資本主義國家引入的,雖然前兩年運動說資本主義萬惡腐朽,可實際上文化人都知道,目前西方的科技、醫療要遠遠高於我們,只是因為受制於國際形勢,有些技術不能交流、引進,實在是很大的損失。

林菀想雖然現在搞運動不許這個那個,可你搞運動的也會得病也怕死吧?那就得好好研究醫學、科學。

要想好好治病,就需要培養好的大夫,要更好地對待那些科研人員。只有大家都意識到這一點,才能重新尊重善待那些高知識分子。

讓他們搞科研的手去薅草鋤地,簡直是最奢侈的浪費。

她希望國內大的醫學院,自主研發這方面,因為超聲成像技術、內鏡手術都是醫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如果有成熟的超聲成像技術以及先進的內窺鏡手術器械,那就可以進行更加精細的顱內、心臟、腹腔等的外科手術。

她還讓陸正霆幫忙寫了一篇很委婉的文章,先展示自己非常成功的手術案例,然後說明醫學發展與基礎科學的緊密聯系,表達了醫學從來就不是孤立的,需要基礎科學的支持與配合,才能開發更多先進的醫療器械等等。

希望能讓更多人冷靜地思考對待這個問題。國內有很多科學人才,因為某些原因被下放、被撤離工作崗位,這簡直是科學研究的大損失。

陸正霆那篇《論社會主義衛生醫療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先是發表在縣報紙上,之後又被地區、省報相繼刊登,同時也被本省各級衛生組織引用。工業農業要發展,醫療衛生也要進步,赤腳大夫的推廣杯水車薪,只是醫療人員的擴充卻不是醫療技術的進步。

所以要想醫療事業進步,就需要培養更精專的醫療人員,不斷提高醫療技術、醫學科學等等。

正好現在恢復工農兵大學招生,與這個觀點不謀而合,各醫學院相繼恢復招生,培養工農兵醫學生。而各醫學院都是和當地的醫院相結合的,一邊辦醫院給市民看病,一邊辦學培訓新的醫學生,同時不斷改進各種器械。

接近小年,林菀這邊的赤腳大夫培訓也正式結業。

各地培訓赤腳大夫,只是一種極其簡單的速成班。主要是讓他們學會基本的急救、處理各種急性外傷,同時能夠幫助社員們開藥打針止痛,這樣就能緩解社員們進城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這樣也能緩和一些社員們的負面情緒和意見,不至於出現太大的矛盾。

所以很多赤腳大夫培訓期間也學不到什麽,只是拿個工作證,然後回到村裏在日積月累的臨床中積累屬於自己的經驗,慢慢地也會成長起來。

但是林菀給他們培訓不一樣,不是單單讓他們學點理論知識,而是和臨床結合起來。

她覺得與其讓他們短短的倆月方方面面都學,不如因材施教,把學員們分成幾類,有的適合學草藥,有的適合學針灸,有的適合學西醫,有的適合學中醫內科等等。這麽分類以後,她教得輕松,他們學得輕松,還能給她當助手給社員們看病。

林菀還從中發現了兩個不錯的苗子,年輕好學,就給對方大隊申請讓他們留下,讓那個大隊另外派人再來學。

“林大夫,我們能回去當大夫嗎?感覺才學了一點皮毛,至少還得學三五年才行呢。”學得越認真越專心的學生,就發現自己懂得越少,就越想留在林菀身邊踏踏實實學幾年。

而那些沒學多少東西,只學個皮毛的,反而覺得自己厲害得不行,已經可以進醫院工作,巴不得立刻回村當大夫試試自己的本事。

林菀笑道:“這不是還有醫院嘛。只要超出你們診斷範圍,就開條子讓他們來醫院。咱們醫院不用打申請,隨來隨檢查。”

哪怕路遠,只要自己備足糧食,來了以後可以借住老鄉家,一點問題都沒有。

林菀這邊培訓結束,緊接著她和陸正霆一起去縣醫院匯報工作,順便讓縣醫院抽查赤腳大夫們的學習情況,來評估她的工作完成度。

經過考察,這一批學員比以往任何一批學得更加紮實,而且是真正學到了東西,不像從前多半是應付任務。

宋院長很高興,在年底總結大會上連誇林菀,“這才是尊重醫學尊重病人,以後還請林大夫專門負責培訓鄉下學員這一塊。”

林菀也提出學員們需要每年都來進修,而不是學那麽倆月就萬事大吉的。

宋院長很高興,“進修,讓他們輪流半年學一個月。這可大大地提高了農村醫療水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