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第2/7頁)

——

步入正軌之前蘇茴會在店裏面看著,當曹燕紅適應之後她就不用整天守在店裏了,有曹燕紅,還有幾個有事沒事好奇在店鋪鎮守的四兄弟,她可以放心走開,要過年了,年貨要準備了。

今年她能放心的花錢了,她要好好買買買,補償一下自己之前只能偷偷買的心理。

明明有錢,卻不能花,想要的東西還得要造一個來歷才能拿到台面上來。

今年過年他們不回去老家,年禮已經寄過去了,早早的就郵寄了,不然路上耽擱錯過時間就不好了。

就算分了家,他們做小輩的逢年過節送點吃的喝的,這是人情往來,正常,說起來蘇茴也是有工作的,不回去,就寄些東西回去,不然有些眼紅的就要說他們忘本了。

張家這一邊,趙來娣很生氣,因為女兒長大了,她的翅膀硬了,她不聽話了,她寒假回來就說了,等開春要送兩個妹妹去上學,錢她從自己的補貼裏出。

她一直有教她們讀書認字,按照她們的水平,直接上五年級,不行就四年級,然後再去初中,怎麽也要拿個小學或者是初中的畢業證才行。

這樣子以後她們出去能更容易找到工作。

她考上了大學,也想要帶著兩個妹妹出去,不想她們一輩子都在地裏下地幹活。

去上學的話她們的年紀是比同學要大一些,但也不會大太多,媽媽現在就張羅著給妹妹找對象,以後有了好工作還怕愁找不到對象嗎?

趙來娣不樂意,她要是有補貼省下來還不如給她孫子買奶粉,這兩個閨女年紀都這麽大了,還去上學有什麽用?

她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張鳳華就是不改主意。

張根問她:“你真的想好了,她們雖然有基礎,但應該是要比同齡人要差上不少的,高考的可能性你覺得大嗎?而且這麽多人,不也一字不認的過來了,或許她們自己也不願意。”

張喜華和張小華:“不,我們想去上學。”

她們一直堅持下來讀書認字,比其他人差,加倍趕上去就好了。

張鳳華回答爺爺的話:“就算不高考,能有個小學畢業證好,初中畢業證更好,現在大家都敬佩有文化的人,妹妹她們拿個文憑出去,出去找工作了更好找。”

張根:“你有把握把她們帶出去嗎?”這也是自己的孫女,能帶出去也好,出息了,也是他們家的榮耀。

張鳳華:“我會盡量爭取,在外面,他們招工都是招有文憑的,沒有文化的就是城裏戶口都找不到工作。”所以她不樂意讓兩個妹妹不上學,妹妹認字她知道,但是外人大都是認文憑的。

兩個妹妹對自己的支持,她一直都記在心裏,現在她有點能力了,她寧願自己吃得節省些,多利用休息日去外面找吃的,省下她們的學費來,讓她們去讀書。

她畢業的時候她們應該也能拿到初中畢業證了,到時候她工作了有工資,她們要是還想念,就繼續供她們念!

怎麽也要想個辦法把妹妹帶出去。

窩在村裏一輩子都能看得到頭。

她就算在外面,都有一種每一天都在變化自己追趕不上的感覺,更何況是留在家裏。

家裏的變化很小,她在省城,對這個變化的認知是非常明顯的,張錦華在市區感覺還沒那麽明顯,張錦華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是不說話,不支持,也不反對。

他自己也是大學生,就算補貼比張鳳華的少一點,絕對不會少太多,他自己一個人用剛剛好,就算妹妹能省,又能省多少?

而且妹妹以後的工作肯定很體面,老師這職位也不錯。

高考恢復了,大家對老師的尊敬也有目共睹。

她以後工作了,才是領工資的時候,現在跟她唱反調只會讓她記恨。

張根看她這樣堅決:“好,你說你要供兩個妹妹上學,可以,你們兩個現在不在家裏吃住了,家裏還能應付的過來,對你們好,那就去讀吧,你們大姐對你們好,你們兩個也要記在心裏,家裏的情況你們也知道,這麽多張嘴吃飯。”

這事就這麽定了。

在收到了蘇茴他們寄去的包裹的時候,張根拿著信出來看了下,也不意外他們沒回來,來回一次太麻煩了,以後見面的機會真的少了。

蘇茴沒有說她辭了工作去做生意的事情,這對於一些偏遠地方來說太刺激了,她說了除了會引起他們擔心、不贊同以及碎碎念之外不會有別的。

她打算先忙著,等到變化蔓延到了那裏再說,到時候那接受度就不一樣了。

蘇家那邊也沒有說,他們以為他們女兒還乖乖的做著那份圖書管理員的工作,拿著工資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這一次蘇茴挑了一塊布料給田思怡,摸著那絲滑的綢緞般的觸感,田思怡很喜歡:“這個做個荷包或者是做絲巾都很好,這麽好的料子肯定不便宜,女兒又破費了,就是喜歡亂花錢,說她也說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