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2/4頁)

吃完了香噴噴的煎餅之後再吃香甜的嫩玉米,又是一段美妙的享受。

蘇茴把他們幾個的感想都收了上來,張保國的是正常的一頁紙,正反面都寫上,大致就是六七百字,張衛國的五百字左右,而兩個小的,張安國那份驚人了,足足寫了三頁紙,正反面的那一種。這字數都有兩千多了。

蘇茴有些驚訝的看了看。

張定國的要少一些,但也有七八百。

怪不得一直看著他寫寫寫,張保國這個大哥辛苦了。

蘇茴收起來,先是檢查錯別字,之後檢查語法,檢查病句,再讓他們仔細看看其他兄弟怎麽寫的。

張保國進步最大,畢竟是寫了這麽多,張衛國也學到了,最起碼以後他認字認真多了,沒有那麽馬虎。

他的錯別字太多,抄的手軟了。

張安國和張定國聽著大哥念他們的,覺得沒有大哥的聽起來好懂,聽到他說按照時間線,他們決定下一次也這樣,用媽媽的來說,就是有條理。

張保國有些無奈,他在寫他們說的時候也這樣說了,他們就是不聽,這是自動忽略了嗎……

————

今年新來的知青是一男一女。男的叫做柳巖新,女的叫做周小晴,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長得好,都在水平線之上,他們在來到李村的路上相談甚歡,男的明顯對女的產生了一定的好感。

他們兩個都是高中畢業,初中畢業就可以用響應上山下鄉的政策,不過他們家裏人堅持,就多讀了兩年書,高中畢業了才下鄉。

他們家裏人才不認同那些人洗腦,認為下鄉是大展宏圖,家裏的長輩,尤其是那些好不容易才從鄉下進城的長輩,哪裏不知道鄉下的模樣,下鄉容易,以後回來就難了,這麽些年,下鄉之後能回來的有幾個?

說又說不聽,有些話又不能說出口,只能盡量的拖延他們下鄉的時間。

一開始他們來到李村的時候,確實想要大展宏圖,可是跟著下地幹活沒幾天,他們就有些受不住了,原來這才是鄉下真實的模樣。

面朝黃土背朝天。

他們做不到什麽,這裏的人也沒有那麽歡迎他們,這裏的隊長,不鹹不淡的把他們交給陳東華,沒有他們腦海中想象的委以重任。請教討好,他們頂著個大太陽,在烈日下幹活,辛辛苦苦一整天,掙到的工分還比其他的知青又少,記分員還有理有據,說他們幹活太慢了,還會誤傷莊稼。

他們做的很辛苦了,但是確實比不上人家,想要抗議都站不住腳。

這極大地打擊了他們的信念,渾渾噩噩的過了一段時間,陳東松了一口氣,沒關系,遲早都會適應的,只要不作妖,他都能接受。

想起隔壁某個老鄉那知青點發生的事情,有新知青來的時候它都要在心裏向上天祈禱,千萬不要把那些動不動上綱上線、要鬥誰鬥誰、沒有證據也要積極尋找創造證據的“積極分子”分到他們這裏啊!

相比起在烈日下幹農活去,當然是幫忙制瓦比較歡迎。

雖然那裏的活也不輕松,不管是踩泥土,定模還是燒窯,都輕松不到哪裏去,但是這好歹可以在樹蔭下幹活,而且可以拿十公分!

他們兩個也提出要去幫忙制瓦,不過這個希望很快就破滅了。

人選是大隊長選的,不是壯勞力不要,至於女的,根本就沒有女的,柳巖新剛畢業,虛歲才18,還是個少年,小胳膊小腿的,哪裏比得上那些一把力氣的青壯年。

知青點只有三個人在制瓦,謝睿他是師傅,缺了誰也不會缺了他。

林荊南,他一開始就跟著打下手,相對來說比其他人會更熟練一點點,而且他還是謝睿在知青點裏最好的朋友,不看僧面看佛面。

陳東華,他也是壯勞力,而且他還是知青點的負責人。

其他的就全是村裏面二三十歲青年。

他自己的兒子年紀小了些,都沒有安排進去。

村裏還有其他會比較輕松一些的職位,比如計分員、會計、倉管員等等,但是,一個蘿蔔一個坑,早就有人了,在知青點裏面,他們年紀最小,論資排輩的話也是最小的,學歷高中,可是知青點裏一半都是高中,沒有什麽話語權。

他們很快就焉了下來,慢慢的、安靜的接受現實。

因為他們這一次來的才兩個人,自己單獨做飯的話太麻煩了,而且這樣輪的話也要輪很久,按人頭算,謝睿他們四個人一起吃飯,是最少的,就並入到了他們這一組,糧食大家一起出,輪流做飯,女的輪流做飯,男的輪流挑水打柴,彼此分工合作。

一個多月過去了,他們也算暫時適應了下來。

鄉下很多地方都比不上城裏,但是也有很多城裏是沒辦法比得上村裏的,比如說,現在這個時間,鄉下是最不缺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