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分家不難,難的是分的無怨。(第2/2頁)

唔,大狗子不管咋樣,空間裏的藥,既然這麽強,大狗子這心智不全,也肯定會有辦法的,因此,林覓是真的放松了。

一想,這心情也有點美,也有心情回屋去看空間了,她尋思著在空間的地上種點菜啊果的,或是花啊草的,靈泉都這麽強的話,空間裏種出來的菜給孩子們吃,估計也挺好吃!

重點是能養身體啊,孩子們,老大,還有自己!

回屋一瞧,老二老三已經將布料給分了,得,這老二媳婦生怕自己反悔,這速度,可挺快!

古人一輩子活著跟倉鼠積攢東西似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也是因著物質不豐的緣故。有些觀念也不能說古人太節省,而是一輩子都是這麽活過來的。畢竟不比現代特資大豐盛的時代。

胡老太也一樣,省吃儉用的,為兒為孫攢東西,操心費神的,有些東西都快壞了,爛了,還寶貝著。

例如布料,糖塊之類的。過年買的糖塊,愣是能積攢到夏天,也舍不得拿出來吃。要是自己沒來,胡老太沒死,她估計著能攢到明年去。

古人不像現代人啊,現代農民好歹能進城打工,到處都是信息,可以學習,想要認字,想要上升,可以學技術,學文化,學電腦,去職業考試啥的,可是這裏是沒有的。一個農家要供一個讀書人,說是出全家的血,一點也不誇張。

大多數,一輩子在地裏刨食,祖祖輩輩的攢幾輩子才有點家業和祖產,子孫的出息和供養,生活,基本就在上頭了。

所以古人對祖產看的很重,多一點少一點,都挺計較。

便是李家有獵戶出身的老頭子和林老大,生活條件比普通農戶好太多,子孫們也還是在意祖產的分配。

老二媳婦惦記她的箱籠,而老三呢,則惦記著祖宅和田畝呢。

祖宅是有數的,田畝也是有數的。

老頭子在世給三個兒子成家娶親,省吃儉用,累了一輩子,還存了不少銀子在胡老太手上,不是不想買地,而是古時候的地雖是私產,然而都是有數的。不是你想買就能買到的,除了官府的土地,就是大戶的土地,只佃出去,不賣的,除非遭了災了,或是亂世逃荒,才會賣地。

一般沒事,誰會賣祖產,那是要被罵數典忘祖的。所以李家的地是真不多。這些年沒買過,也沒賣過,銀子可以掙,可是地,卻不能多增。沒遇到事了,誰也不會賣,而當今這蒼國風調雨順的,也沒亂過,所以你便是再有錢,也不是想買就能買到地,不然那些商戶掙到了銀子,還不得把地都給買光了?!

商戶還限制不給買地呢。

再加上各個村的地都是有數的,便是誰家遭了難,一時要急用錢了,便是賣地,也必須得賣給村裏,俗話說肥水不落外人田,各個村的地,基本上都在一塊,很少有賣給外村的,也沒有要買外村的。

若是有良心的,族裏買了,等村裏賣了地的緩過來了,再把地給賣回給對方,若是沒良心的,給點銀子,占了也就占了。沒了地的,只能佃,佃族裏的公地,要不然就佃大戶的。那日子可就難過了,除了賦,稅,還有得交佃租,極難……

林覓翻了匣子數了數,家裏的地,也就只有八十六畝,看著多,可是,在古代產量極低的情況下,八十多畝並不多,交去賦,稅,役雜絹之類的,八十多畝,也只夠一大家子吃。

而土地總是有限的,兼並是一種,另一種則是八十多畝,子孫一多,再一細分,基本上家家戶戶的地只會越來越少。土地與資本也差不多,基本上都是要集中的,或是分散下去,這兩極趨向性,是本質。

八十六畝,分給三個兒子,一房三十畝都不到,以後再細分,她就管不了了。

好歹在她手上,算是有個交代,和傳承了。也不算辜負了胡老太。

古代的產量,是真的令人要吐糟,只怕一畝地,都難以養活一個人。辛苦種植一年,再遇上點旱澇的,有時候還得打水漂。

不像現代,好歹福利稍有保障些,農村也沒了農業稅了,又有化肥,驅蟲藥之類的,種子經過改良,也是好種子。那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

種地不是簡單的事,更不能簡單粗暴的以現代農村種地的思維去想古代。

地裏刨食的農人苦啊,都是汗和血才換來的口糧。

分家,是個大難題,分是好分,可是分的人心裏沒有怨氣,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