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章 難題(第2/2頁)

孫嬤嬤與馬大人交流片刻,皇後一行的車馬已經開始啟程。後頭跟著的則是韃靼進貢的長隊,馬大人則策馬跟上皇後的馬車,低聲說著什麽。

眼看皇後的隊伍順利啟程,陸衡見狀,將卞若菡一把拉倒了後頭,不再讓她去亂說話。

輝川縣雖是個商業發達的大縣,可本地的百姓卻不很多。只是這時並不多的百姓也都圍繞上來,他們已經知道輝川縣的雨水停下來,正是因為當朝皇後吃齋念佛為他們祈福

對於如此仁善的一國之母,百姓們心裏都是佩服的,此時都紛紛跪下,大聲說著“娘娘千歲,身體康健”一類的話。

皇後聽見呼聲,掀開窗紗回頭看了一眼,城門口處,許多百姓都在跪地大聲呼喊著“皇後千歲”!

這樣的場面,就是個鐵石心腸之人也會動容,何況是皇後這樣一個心底柔軟的女子?

她是皇後,是*,她的一言一行代表了皇家,也代表了她的教養。

此時此刻,在百姓們的歡送聲中,皇後更加堅定了心內的底線,她對這裏戀戀不舍,是舍不得與逄梟相處的時間,但他們必定不會有個好結果,她此時就該理智一些,有些事藏在心裏,去回味一輩子也會很美好,也不必急於這一時了。

皇後與思勤一行人,被馬侍郎護送著離開輝川縣。

直到人影已經看不見了,百姓們才議論著各自回了家。

逄梟拉著秦宜寧的手回到馬車上,吩咐了人啟程回府。

陸衡這廂也懶得再做什麽與逄梟同僚和睦的樣子,也吩咐府中下人:“扶著夫人上車,送回府中去,好生伺候。”

卞若菡的禁足還沒解,今次能夠出來送行已經是她苦求而來的結果。她倒是想叉著腰在皇後跟前鬧一場,可很明顯,她已經失去了這個機會。

卞若菡奄奄的,也懶得再與陸衡爭辯,悄無聲息的回家去了。

王府,秦宜寧與逄梟請了徐渭之和謝嶽到後院的花廳說話。

逄梟開門見山的道:“聖上的意思,雨既已停了,那便要開始動手修建皇陵了。我是督辦,這事辦的好與不好將來都是我要扛著的,所以既輝川縣的雨已停下,那便是真的要開始著手去做。”

“王爺說的是。”秦宜寧眯著眼道,“聖上如今必定是著急了,否則也不會將忠義伯也留下來。忠義伯不是上疏要徹查石料嗎?他查石料時咱們就不好動作了。萬一擾亂他尋寶的進度怕是不好。”

“的確如此。不過這只是眼下第一個難題。”逄梟笑著道。

秦宜寧驚訝的挑眉,“怎麽,還有什麽其他事是我不知道的?”

“這正是我今日想說的。”逄梟去桌邊取來一本冊子。

“這是前些年陸陸續續修建皇陵時的記錄。”

秦宜寧接過,簡單翻看,便知道這裏面記錄的是民夫修建皇陵時的一些事,比如民夫用了多少銀兩吃了多少糧,民夫們當時的反應為何。

“只從冊子上看,民夫的生活應該比在家時候要好的多。來修皇陵還能管飽,好多人在家鄉可是舍不得吃糧的。”

“是啊。”逄梟頷首,“可是如今天氣也清朗多日了。我與陸衡出京就著手征的民夫,到現在也沒有抵達。”

秦宜寧一聽就愣住了。

民夫沒有抵達,聖上吩咐的盡快開工便無法執行。若是耽擱了正經事,聖上怪罪,那可就實打實都是逄梟的罪過了。

畢竟,逄梟才是修建皇陵的總督辦,而陸衡不過是個知縣罷了。他雖該配合逄梟行事,卻也不必承擔主要的責任。至於前幾任的知縣倒了黴,那都是因為督辦若要貪墨,是越不過知縣的,知縣會因為種種原因被拖下水。

“民夫沒有抵達。可清楚是什麽緣由嗎?”徐渭之從秦宜寧手中接過冊子翻看。

逄梟道:“此番發民夫,本地與周邊各縣都有選入,除了輝川縣外,臨近的丹福縣較為富庶,壯年男子較多,有四成人都是選自丹福縣,剩余的民夫選自周邊其他幾個縣。如今這些人似都約好了,沒一個縣的民夫抵達。”

秦宜寧猶豫的道:“這民夫之事並不是小事,他們都沒有趕來,那可是要頂著抗旨不尊的罪名的,抗旨的後果他們心裏都清楚,即便這樣也不肯來,其中定然是有什麽蹊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