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制定標準

讓李黨育教授當成‘頭號難題’來甩鍋的問題,蘇嬌楊其實早就留了後手。

且不說科工局已經研制出了性能效果遠超江大材料系那設備的新實驗設備,單單說蘇嬌楊憑借計算材料學拿到了諾貝爾獎這件事,只要蘇嬌楊在報紙上登一個招聘廣告,就絕對能夠吸引來不少研究員。

當然,蘇嬌楊手中的底牌不止這些。

在材料學界的大多數人還沒有搞明白計算材料學究竟是個什麽東西的時候,李黨育教授帶領的團隊憑借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優勢在材料學界瘋狂薅羊毛,這件事情大家有目共睹,能有幾個人穩坐泰山不眼紅?

國內期刊上發表的文章比不上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這是學術界內默認的事情。倒不是因為學術歧視或者說是妄自菲薄,而是國際期刊的受眾更多,需要面臨的審視也更多。

發表在國內期刊上的文章,面臨的審視只來自於國內同一個研究領域,而如果是發表在國際期刊上,面臨的審視則來自於全球同行。

而且,正如華國古話中的那句‘物以稀為貴’,國內學術界的人少,期刊數量卻不少,有心人想要灌水幾篇文章的話,好期刊灌水不了,差點的期刊還不是隨便灌?那都不能叫灌水,那叫泄洪!

而國際上被學術同行認可的期刊有限,能夠排到前幾名的期刊更是鳳毛麟角,全世界的同行都盯著這幾本期刊,想把自己的文章發表上去,就如同一群人擠公共汽車一樣,擠得人多了,票價可不就貴了?

尋常的課題組三年都不見得會有一篇文章發表在國際頂刊上,李黨育教授帶領的團隊幾乎每期都會發表上一篇,成果集中出現的時候,一期甚至可能會出現兩三篇,這是何等的差距?

倒不是說李黨育教授帶領的團隊實力如何強悍,如何碾壓國內同行,只是說學術知名度,若要使對比的話,李黨育教授帶領的團隊一定超過國內同行,起碼李黨育教授帶領的團隊是在國際同行面前頻繁刷臉的,其它國內同行縱使地位與江大材料系的方主任一樣,也就是國內的聲名熱鬧響亮,國際上是遠不及是李黨育教授的。

只不過蘇嬌楊不打算做登報招聘的事兒。

蘇嬌楊充分分析了數學理論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所有研究團隊的優缺點,還同其它研究所、其它高校、其它課題組進行了對比,憋出一個損招來——她要為研究員劃分等級,而劃分等級的標準,則需要與所完成的項目、所發表的論文、所研究的成果等掛鉤。

按照數學理論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常態,只拿研究純粹理論數學的學生來說,不管是國防科大自個兒招到的本科生,還是京大那邊送來的聯合培養生,大四那年畢業的時候,都能在行業領域內國際排名前二十的期刊上發表一篇文章,有些實力強勁天賦好,個人還願意努力的學生甚至能發表兩篇,蘇嬌楊就將這一項作為劃線標準。

如果不能再行業領域內國際排名前二十的期刊上發表一篇及以上文章的學生,不具有到數學理論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讀研深造的資格。

如果想要留在數學理論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為一名正式在崗的研究員,那至少需要發表兩篇國際排名前二十的文章。

研究員還分成了九級到特級十個档次,九級最低,特級最高。

不同档次之間都設置了明確的分值標準,擔任一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項目長,可以為自己加五十分,擔任一次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項目長,可以為自己加五十分,擔任課題長,可以為自己加三十分鐘……以此類推下去,擔任普通研究員,可以為自己加十分。

為了鼓勵研究員多多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是,蘇嬌楊還特意提了一條標準出來:發表在國際排名前二十的文章都可以加分,在排名第一的頂刊上發表文章,可以加四十分,在排名第二十的期刊上發表文章,可以加兩分……

這些標準制定好之後,當天就發布了出去,並且蘇嬌楊還要求數學理論與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所有研究員都根據標準來清算自己的得分,一一對應,劃分等級,往後不同等級的研究員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將不同。

在擬定這一套標準的時候,蘇嬌楊已經考慮到了有些課題組做的研究偏工程領域,不容易出文章,有些課題組做的研究偏理論領域,容易出文章,她便將工程與理論都分了一定的權重,爭取做到只要努力上進的人都能達到滿意的等級。

事實證明,蘇嬌楊的考量是正確的。

像超級列車項目的課題一,即由國防科大地礦系孫主任帶頭的數學地質研究組,研究員們往國際頂刊上發表文章就很難,但他們勝在做的工程項目比較多,依據權重得出一個最終結果時,並不比那些從事理論研究的研究員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