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拜先賢

許縣,在曹操地盤的西側,與荒廢的司隸地區遙遙相望。但嚴格說起來,這裏曾經是潁川郡的轄境。以荀氏為首的潁川世家帶頭繳納賦稅,甚至出面勸服了兗州世家,所換來的利益,就是學宮的新址落戶在潁川。

不是荀氏的老家潁陰,也不是鐘氏所在的長社,或者韓氏的舞陽,但許縣也好啊。許縣陳寔,也曾是“潁川四長”之一。

“總歸能夠落在潁川,便是我們占了便宜。”平日裏沉默寡言的荀攸如是說,“雖然多年未見,仲華依舊是那個仲華。但凡是她真心想做的事,就沒有不成的:算學如此,醫學如此,重開百家,亦如此。”

至於曹操為什麽答應選陳家的許縣,這裏面也是有門道的。陳寔本人起於寒門,硬生生靠才名和運氣得到舉薦進入太學,但最高只當到縣令。他知道仕途走不順暢,索性辭官刷起聲望來,廣開師門,經營田產,再加上會做人交友廣,漸漸陳家就興旺起來,一屋子都是飽讀詩書的子孫。

世家以陳家為名門,曹氏以陳家為寒門。

這就是一個平衡點。

陳寔老先生已經在幾年前的天災人禍中過世了,子孫紛紛逃離了破碎的許縣。直到學宮的地基打完了,陳寔的長子陳紀才在阿生的多次邀請下返回許縣,擔任儒學博士。

上有潁川世家的鼎力相助,下有被救濟糧吸引而來的勞力無數,不過四個月學宮就建造完成,速度堪稱時代奇跡。

青灰色的新瓦在冬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廊柱上的棕紅色漆料,在呼嘯的北風中快速風幹。學堂、回廊、藏書館、水榭、辟雍,建築物層層疊疊,從端莊的石階到雅致的木樓,洋溢著樸素大氣的美。

學宮正殿前的廣場,可以容納上千人聽講。而廣場四周,豎有一百零二塊石碑,均高三米,寬一米。

其中三十一塊,是雒陽“熹平石經”的殘碑,被曹氏從雒陽廢墟中運回,修補完全。熹平石經涵蓋了儒學最主要的七部經典,是兩漢以來獨尊儒術的最終成果,曾經立在雒陽太學之前,一共有四十六碑二十萬字。如今僅存相對完整的三十一塊,剩余十五塊尚在收集和尋找之中。

蔡邕、荀爽等老一輩的大儒,都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熹平石經的修復工作中。加上陳紀等儒學博士,構成了學宮底蘊最深厚的一派——儒門。

能與儒學相抗衡的,就是同樣在漢朝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法與道。

《商君書》、《管子》、《韓非子》、《法論》等法家著作,早就經阿生和學子們編輯校對,在威海雕刻成碑,由水路運到許縣。共計二十六塊碑文,稱得上一部小型石經了。因為內容完整,且經過阿生梳理後邏輯完整、貼合現實,一時間竟然風頭大盛。

亂世用重典。頻繁的戰亂本就讓法家的思想擡頭,有了曹氏官方背書,更是讓人趨之若鶩。中原謀士,加上南島系學子,構成學宮第一顯學——法家。

東漢末年是道家發展出道教的重要時間點。黃巾信奉的太平道,以及在漢中興起的五鬥米道,都已經染上了宗教的色彩。

越是這樣,就越不能刻薄道家。《老子》、《莊子》、《黃帝四經》、《文帝本紀》……共十九碑。阿生甚至引用了《太平經》的句子,來書寫《偽道之爭》一章。

與保存相對完整的儒、法、道相比,仿佛直接從四百多年前穿越來的墨家、醫家、農家、縱橫家、名家、兵家等等,都在學宮廣場石碑上占有一席之地。雖然大多數石碑估計還要刻上七、八年,但僅從已經完成的部分來看,已經足夠讓人震撼的了。

為了安撫兗州士族,陳宮被阿生帶在身邊。因此他也是第一個見證學宮石碑群的外人。“百、百家衰落已久,近乎湮滅,竟然還能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嗎?”陳宮差點跪在巍峨肅穆的石碑前。天地良心,曹操的大軍都沒能讓他陳公台顫抖過,只有曹仲華一遍遍蹂躪他的認知。

阿生摸摸大道旁佇立的不規則大圓石:“我只怕學子不樂意。”圓石正面刻著“許縣學宮”四個巨大的隸書,被金粉描過的筆畫是整座建築群最亮眼的色彩。

事實證明,阿生沒有杞人憂天。

漢帝一行百二十余人,停留在學宮前配殿狹小的室內,不肯入住。

正月的寒風呼呼吹,為了營救漢帝而根本沒過個好年的曹洪手握在刀柄上,盔甲上還覆蓋著冰渣子。“大家夥忙了一個冬天,才蓋起來這處排場,現在你說不住?”曹洪的聲音如銅鐘一般,仿佛能把人腳底都震麻了。

“此處不合禮制。”跳出來跟曹洪對噴的是王允,“自兩漢以來,凡帝皇居所,必以四方為制,坐北朝南。朱雀門外有宗廟,內有議政大殿,至於長樂、未央、後宮諸殿,皆有定制。如今這裏,就是一處重建的太學,格局參錯,高台上皆為學堂,既無主殿,又無後宮,更沒有宗廟,讓皇帝怎麽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