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第2/3頁)

有時帶上袁家駐養的醫者,有時帶著大包小包的藥材,有時剛從論經堂出來,袁慎兩手空空也要來看少商一眼——若是不讓他看上這一眼,他能在九騅堂坐兩個時辰,然後趕上宵禁,就只能夜宿程家了。

對此,程少宮表示,‘這廝終於知道擺架子是沒用的,如今不但不擺架子了,連臉都不要了’。

程家眾人勸阻無效,又不能將人關在門外,只好讓程少宮陪在一旁——對於連臉皮都不要的人你又能如何呢。好在此時朝野內外的注意力都在霍淩兩家上,也沒幾個人發覺袁慎的風騷走位。

少商醒來的那日,朝廷的敕令終於頒下了,淩氏一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嚴厲處罰。

先將淩氏兄弟通敵叛國的行徑刻石立柱,再將三人鞭屍懸骨,以警世人。此外,五歲以上所有淩家兒女盡皆賜死——包括出嫁女(萬一淩家女兒敬愛父兄暗中教導子孫伺機復仇該如何),淩氏婦人以及五歲以下幼兒均流放漠北,淩氏祖墳掘毀,宗族改姓。不但如此,所有與淩家往來親密的姻親故交一應受到貶斥。

這一番狠辣卓絕牽連甚廣的舉措,明眼人一看即知是為了永絕後患。

淳於氏母子是必死的,他們當著裕昌郡主的面被灌下毒酒,裕昌郡主當場暈厥。

而汝陽老王爺的好日子終於來了,皇帝也不叫老叔父絕婚了,他覺得休書與軟禁更適合前叔母大人。汝陽王世子本想替親媽辯駁兩句,皇帝很和藹的表示‘朕知道堂弟你很孝順,你完全可以到都城外奉養老王妃嘛,不過這樣一來,世子的重任就無法承擔了啊’。

獲悉內情,世子妃二話不說拉上一堆兒女要死給丈夫看,世子就閉嘴了。

一想到淩益通敵叛國的罪證就在那尊女媧像中,十六年來日夜被老王妃帶在身邊,汝陽王府上下就都嚇出一身冷汗。雖說他們自己知道老王妃沒那個城府,明知淩益的所作所為還能若無其事,可外面人會作如何猜測,他們就不敢想了。

於是,當皇帝順手給裕昌郡主找了個郎婿,並勒令三個月內完婚,汝陽王府無人異議。

在這場雷霆暴雨般的處置中,只有兩樁例外。

一個是淩老二前妻之女,當年破城之時已有十歲了,依稀知道外大父一家和生母死的有些不明不白,雖不曾聯想許多,但此後一直敵視生父。後來淩老二續弦了實權將領的寡妹,生兒育女,日子滋潤,對這個長女愈發不喜,沒幾年就將她嫁了個老邁暴戾的高門鰥夫。

好在這位淩氏運氣不錯,嫁去不久就守了寡,夫家一位老伯母憐憫她年幼失母,生父與繼母又刻薄無情,便安排她再嫁了一戶中等官宦人家,之後夫妻和睦,兒女成群。

淩益的罪行被揭穿後,本來淩氏也得自盡,她的郎婿冒死上奏,請求寬免妻子的死罪。

還有一個是淩老三的庶女,乃淩老三酒後與婢女所生。生母早早被淩三夫人發賣,自己也在年幼時‘被’摔瘸了一腿。淩老三本就姬妾眾多,見這女兒已經難以攀到好親事了,便隨意將她嫁了一戶貧寒人家。

那戶人家無錢無勢,只能跪到廷尉府門口,懇求紀遵代為求情,表示淩氏新婦自歸入家門後再未與淩家來往,並且一直孝敬尊長,友愛手足,是鄉野中人人誇贊的賢婦。

紀老頭是個面冷心熱之人,便一五一十的上奏了皇帝。

——皇帝仔細聽了稟告後,兩件都應允了,眾臣都松了口氣,皆贊皇帝英明。

解決了淩家,就輪到霍不疑了。

殺死淩氏兄弟可算是為父報仇,此乃大義之所在,並且因為情況特殊,就不追究霍不疑私自尋仇的罪責了;但是私調軍隊,六營震動,卻是鐵板釘釘的大罪。

面對朝堂上炯炯有神的幾十雙眼睛,皇帝也很爽快,表示朕一定不會徇私——雖然子弄父兵從前朝起就不算罪過,雖然朕的養子只是為了報仇更有把握些才多調了幾個大頭兵,雖然朕一點也沒往心裏去,雖然……但是,朕還是會依法辦事的!

眾臣無語。

最後,霍不疑被褫奪所有官位,貶斥至西北邊城,守備胡族來犯——而與程始之女退親,也屬於懲罰項目的其中之一。

皇帝的處罰頒下不到半個時辰,崔祐的奏疏就越級呈了上來;先扯了一段胡族叩邊百姓苦難的疑似從書上抄來的句子,然後自告奮勇,要求領軍去鎮守邊城。

皇帝氣不打一處來,獨自在殿內痛罵:“好你個崔阿猿,自從君華過世後你就哭哭啼啼要死要活,三天兩頭告病,朕讓你幹點什麽你就推推拖拖,逼急了還哭著要致仕,活像個死了男人的婆娘!這會兒倒生龍活虎要為國盡忠為民請命啦!”

罵歸罵,但皇帝也知道將養子交給崔侯是再妥當不過的了,只能翻著白眼在任命書上簽字蓋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