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第4/5頁)

蕭夫人定定看了會兒女兒,緩緩道:“當年何將軍舍命救下了樓太公,樓太公膝下有二子,樓經,樓濟。後來何將軍提出結成兒女親家,我還以為樓家長房仁厚,特意將何家這樣有力的姻親讓給次房,可後來聽聞何昭君種種狂妄蠻橫,我也懷疑過……”

“只要兩房不分家,就是阿垚娶了何昭君,長房也能得到何將軍的助力。”少商嘴角露出一抹嘲諷,“叔母曾和我說過,自前朝戾帝篡位起,同家族之人居廟堂之高便成了個大大的忌諱。連虞侯一族那麽大的功勞,除了虞侯本人外的其余人,陛下都只予富貴,不許重權。而且,當初為陛下立下汗馬功勞的並不是樓太仆,是過世的樓太公。樓太公早逝後,樓太仆襲了爵位並得了陛下的提拔,阿垚的父親不願在都城做個小吏,才去的外州為官。”

蕭夫人嘆口氣,道:“你叔母倒是什麽都和你說。”

少商接著道:“外人都說樓太仆能幹,可叔父說,實則阿垚的父親絲毫不遜於其兄,只是看著溫和不爭罷了,過幾年都快升郡太守了。唉,可這事呀,壞就壞在兩兄弟勢均力敵,廟堂之高,天子重臣,憑什麽你做得,我做不得。”

“還有更壞的。”蕭夫人點點頭,讓自己盡量習慣‘和女兒談論政事’這種看起來很詭異的狀況,“樓太仆兄弟雖說勢均力敵,可還能互為助力,彼此謙讓。可到了兒子輩上,長房弱勢再遮掩不住了。阿垚的胞兄,那可是樓家這輩的頭一號人物,稱得上文武兼濟。還有阿垚的兩個庶兄,在國子監都已有了些名聲。”

少商點點頭:“阿垚跟我吹過……啊不是,誇過他胞兄。這樣一個厲害的人,卻不曾入仕。”

蕭夫人道:“樓二公子有雄心壯志,不願在地方為官,不止一次放言要入主中樞,如今正遊歷天下呢。他人雖遠離朝堂,可他寫的各地見聞,風土人情,屯兵積糧甚至施政之策,陛下常能讀到。”

“難道樓太仆會打壓侄兒不成?阿垚跟我說,他伯父待侄兒們如親子一般。”

蕭夫人搖頭道:“樓太仆倒沒這個死。都是樓氏子弟,同族子弟自是越出息越好。是樓大夫人,那年樓二公子原本能進尚書台的,可她逼著樓太仆非要給自己兩個兒子舉官。可哪有一家數子全都舉官的。樓二公子受不得這個氣,便出門遊歷去了。”

“長兄幫我打聽過,樓太仆的幾個兒子的確有‘文慧’之名。可其中兩個,連國子監都沒進去,說是要跟外面的名師讀書。另兩個,倒是真會讀書,可惜迂腐老實,不知變通,只配在著書台裏做個校對,皇帝不願讓這種人當地方官。接著嘛……”

少商笑著拍手道,“我來猜猜看,樓大夫人一定是這樣說的,‘侄兒呀,你這麽有本事,將來一定能靠自己當官的,可你的堂兄弟只能靠舉官了,你就讓讓他們’!不過最後,這官也沒舉成麽?”

蕭夫人想笑,忍著道:“我聽說樓太仆正不斷催促侄兒回來呢。”

少商不贊同道:“阿垚的胞兄也太倨傲了些。俗話說,太剛易折。大伯母不高興就讓她不高興唄。家族興盛大事,哪能容無知婦人作怪?!……啊,阿母,我不是說你呀,你是程家興盛的大功臣!”

蕭夫人皺眉,直覺的想訓斥女兒怎能對長輩無禮,可理智上又覺得女兒說的對,只好道:“樓大夫人以前不是這樣的。當年樓家風雨飄搖,甚為艱難。阿垚的母親是一點也靠不上,為了撐住樓家,大夫人左右周旋,殫精竭慮,是個極為能幹睿智之人。”

少商若有所思,忽道:“是以阿母就吸取教訓,引以為戒。身為大家宗婦,絕不能偏心己出兒女,要顧全大局,選拔族中最優秀的子弟為家族拼搏?”

蕭夫人一震,怔怔的看著女兒。

少商見她目光射來,連忙輕咳兩聲,回到正題:“所以,您瞧,大夫人的兒子們想舉官但舉不上,可大夫人還沒死心,還盼著哪天兒子開竅了好入仕。阿垚的胞兄礙著長房的面子避了出去。那可不是我們的時機麽?”

蕭夫人點點頭:“的確是好時機。其一,阿垚又不打算入朝,不過在地方上謀個差事。其二,樓太仆心中有愧,必然大力舉薦,樓郡丞更是高興還來不及。”

少商趕緊贊道:“阿母料事如神,佩服佩服。”

蕭夫人看著女兒,定定道:“這些都是你自己想出來的?”

少商道:“是呀。”

蕭夫人心潮起伏,又問:“那你覺得樓家將來會如何?”

少商神色一肅,沉聲道:“得快!樓太仆已過天命之年,就算他想再等等提拔自己兒子,樓氏宗族也不會答應。如數年前過世的良侯,子嗣無能,族中也無可造之材。縱有爵位,家族也只能退居地方了。要是樓大夫人再從中作梗,樓家的祖老們怕是要發作了。樓二公子也不會一直忍下去的。是以,阿垚要趕在破局之前,趕緊受封舉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