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王氏看著女兒對未來夫君的憧憬模樣, 不由輕笑。

這就是完全懵懂的女兒家了。

照王氏來看, 宋瑤在盛園的日子未必就過得表面那麽光鮮——這過日子, 哪裏就有事事順心的?那只出現在話本子裏。

就像她似的, 在女兒看來是宋家三房最恩愛的一對。

但是其中的苦楚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丈夫宋青山雖然為人老實本分, 但卻是個有些迂腐的。

打小他就夾在兄長和弟弟之間, 爹不疼娘不愛的。

但就是這種情況,宋青山也從來不覺得委屈,更沒有抱怨過一句。

王氏早些年嫁進宋家的時候, 還為公婆的不公而替他抱不平。

宋青山卻道:“爹娘生養我一場,又養育我這麽大,已經是為夫無以為報的恩德。大哥是長子, 三弟是幼子,爹娘便是偏疼他們一些也是應該的。”

王氏聽了這話, 便什麽都不說了。

她腹誹道,別人家生養的孩子多,偏心的父母倒也有,但也沒有自家這麽偏心的。像早些年宋青山他們兄弟三個一道念書, 年紀尚小的時候還看不出誰聰明一些, 但是宋翰林謀得了兩個去京城書院求學的名額, 也不考校他們兄弟三個, 就直接把名額給了大房和三房兄弟倆。

後頭他們兄弟進了書院, 雖然在裏頭表現平平,但讀了十幾年後,到底也是不到二十就都考上了秀才。

只有宋青山留在府裏, 他爹娘甚至還把之前給他們開蒙的夫子都給辭了,說是家裏沒有閑錢,把宋青山送進了一間很是普通的私塾裏。

那私塾先生也不過是個秀才,教學質量可想而知。

所以宋青山一直考到二十來歲,還只是個童生。

後來宋老太太又沒了,宋翰林一個人兼顧不過來後宅的庶務,就讓宋青山在讀書之余還要負責和佃戶收租之類的瑣碎事。

宋青山幹脆就放棄了學業,一邊負幫家裏收租,一邊專心培養兒子讀書了。

但是盡管宋青山負責的是宋家最大的進項,但是他們二房卻依舊還是家裏最清貧的。

大房的錢氏掌著家裏的中饋,收上來的租子都要交到她手裏。三房的孫氏是個會哭會鬧的,但凡有一些不順心,她就敢哭鬧到宋翰林眼前。加上宋翰林對大兒子和小兒子的偏心,自然是時不時地補貼。

只有宋青山,做著家裏的活兒,還在外頭謀了一份教書先生的職位去給幼童開蒙,那賺到的束脩還得一分不落地上交公中,等過了錢氏的手再發還下來,那就足足少了一大半。

也幸虧他們二房現在只有一個讀書的,不然一家子的日子都得過得緊緊巴巴、相形見絀。

說到孩子讀書,王氏就覺得更糟心了。

宋家三房人的哥兒都在讀書,誰也不見得比誰就笨。

宋翰林依舊是只拿到了不夠數的名額。

和對待兒子的做法一樣,宋翰林也是想當然的把大房和三房的孫子送了過去。只單獨把他們二房的珝哥兒漏了。

還是王氏回了娘家求了兄弟,拿出了一部分嫁妝,娘家又貼補了一些,湊夠了銀錢去疏通關系,才讓珝哥兒得了一次考校的機會。

不是王氏自誇,他們珝哥兒自小就聰明過人,格外勤奮。比大房三房的小子只有更好,不帶差的。

所以幾乎沒怎麽費勁,珝哥兒就考上了,書院的院長對他還很滿意,把他分到了天子班——而大房三房那兩個,在書院統一組織的初次校考之後,那可是只進了地字班。

還有一些生活上瑣碎的小事,像什麽從前他們三房媳婦湊在一起,宋老太太就只磋磨她一個。還有大房和三房鬧仗,宋翰林卻怪宋青山這既當弟弟又當哥哥的不作為之類的,不勝枚舉。

就這樣,宋青山還是幾十年如一日,對家裏沒有半點兒怨言。

但是王氏自然是有的,所以私下裏她手頭稍微寬松些,就偷偷拿著攢下的銀錢置辦田產,就是想著等宋翰林百年之後分家出去,不再吃這夾板氣。

王氏一邊和閨女說話,一邊就在暢想著分家後的好日子了。

沒多久,宋青山從外頭應酬回來了。

他喝了些酒,眼神倒還算清明。

宋瓊很快就避回了自己屋裏,王氏給宋青山備了水洗臉。

宋青山抹了把臉歪在了榻上。

王氏以為他犯了困,就也沒和他說話,繼續做自己的針線。

可是閉著眼的宋青山忽然道:“三弟今日和我說了,他說想等過完年就分家,問我們二房是個什麽章程。”

王氏不由心中一喜,面上卻不動聲色地問他:“那你是怎麽說的?”

宋青山道:“我能怎麽說?自然是勸著了。唉,不過我看三弟和三弟妹心意已決,怕是我也勸不住了……”

王氏嘴角的笑容慢慢擴大,卻聽他繼續道:“實在不成,就只能聽三弟的意思,讓他們分家出去單過了。往後,便只有我們和大哥大嫂他們一起供養父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