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多事之秋(第2/3頁)

太後問:“你覺得這是楚夫人娘家故意造勢?”

“當然不止,既然皇姐露了面,少不得還有李家那些人在推波助瀾。”皇上說著皺起眉,“楚詢也是,這麽點兒事,還要拐彎抹角,繞到京華那裏,他自己早點向我稟明不就好了?”

許京華想起七夕那日楚詢跟劉琰說的話,猜測道:“是不是他有什麽把柄在別人手裏?”

她本是隨口猜測,皇上聽了,卻心頭一跳——執掌禁軍的人,有把柄在別人手裏,他這個皇帝可無法安枕——立即說道:“我把他叫來問問吧。娘娘還有別的吩咐嗎?”

太後問:“琰兒那裏呢?”

“我同他說。”

“不光是同他說,他這婚事也不能再拖了,要是上個月就把太子妃定下,又哪裏會有今日之事?”

皇上安撫太後:“沒有今日的事,也會有別的事,我一心一意推行變法,他們左右不了,必定想走歪門邪道。今日起嚴查宮禁吧,無論親王還是長公主,無詔一律不得入宮,”說著看向許京華,“京華例外。你想什麽時候進宮,就什麽時候來。”

許京華察覺到氣氛不同以往,沒再多留,起身告退。

皇上從慶壽宮回去,先把楚詢找來,問了宮城布防巡邏事宜,之後才道:“朕今日聽見個笑話,說太子同令嬡情投意合,七夕私會,朕卻橫加阻撓、不肯成全……”

楚詢直接跪倒叩頭,皇上擺擺手:“楚卿不必如此,起來起來,七夕太子是同宜陽郡主一同出門的,朕清楚得很,聽說你也在場是嗎?”

“回陛下,是。臣女蒙太後垂憐,與宜陽郡主結識,那日只是下車與郡主一敘……”

“朕知道。此事原不要緊,卿乃朕股肱之臣,些許流言,朕自不會放在心上。”

“陛下聖明,臣愧對聖恩,懇請辭去殿前都指揮使一職,副使周雲、朱玉川皆可用……”

“卿何出此言?”皇上皺起眉來,難道真讓京華說中了,他有什麽把柄在旁人手中不成?

楚詢跪下叩頭道:“臣治家不嚴,無顏面君……”

皇上打斷他道:“此事另有幕後黑手,朕清楚得很。卿不必自責,若有什麽難處,也盡管說出來,朕為你做主。”

楚詢跪伏在地上,半天沒吭聲。

“你什麽都不說,卻要辭去都指揮使一職,讓朕怎麽對幾萬禁軍交代?”皇上站起身,走到楚詢面前,居高臨下道,“你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難道不知,兩軍陣前,絕不能不戰而逃?”

皇帝陛下說完,彎腰親手扶了楚詢起來,懇切道:“你一腔忠義,朕素來知道,放心吧。”

楚詢心頭一熱,血氣上湧,幾乎忍不住要坦陳真相,但話到嘴邊,念及閔烈皇後和太子殿下,又生生壓了回去。

“陛下隆恩,臣粉身難報!”楚詢重新跪下,“臣並無難處,願肝腦塗地、護衛陛下左右!”

到底沒問出來,皇上只得先讓他回去,加排班次、嚴查宮禁,另叫了太子來見。

劉琰不知道許京華進過宮,他來的路上還在琢磨,今日也許可以出宮去一趟許府,不料皇上見了他就問:“你知不知道你七夕出一次宮,還惹了樁風流韻事出來?”

劉琰迷茫:“風流韻事?兒臣嗎?”

皇上本來滿心煩惱,見了兒子這副神色,倒被逗笑:“不是你還有誰?外面都說你愛慕楚詢的女兒,七夕還跑出去私會呢。”

劉琰又驚又怒:“誰用心如此險惡,傳這等謠言?大庭廣眾,楚詢和京華都還在側,如何就成了私會?”

“倒也不全是謠言,至少你為了心儀之人,遲遲沒定下太子妃是真的。”皇上帶點看好戲的心情說,“眼看著八月了,怎麽我瞧京華待你,還是一副心內無私的樣子?”

劉琰胸中一悶,郁郁道:“我們都快一個月沒說上話了。”

皇上瞧著兒子有點委屈似的,心情更愉悅,笑道:“說不上話有說不上話的好處,你忘了那次京華幾乎把你送回宮來的事了?”

劉琰當然沒忘,趁機道:“父皇聖明,兒子茅塞頓開。正巧今日無事,要不再給京華一個送兒臣的機會?”

“不行。”皇上一口回絕,正色道,“如今正是多事之秋,你給我老老實實呆在宮裏。”又叫徐若誠把今日之事都告訴劉琰。

劉琰越聽神色越凝重,等徐若誠說完,開口問:“父皇是擔心他們逼宮謀反?可他們就算有這個膽量,也調動不了禁軍啊,楚詢可不是那等亂臣賊子。”

“他確實不是,但他今日言行又確實反常。還是小心為上,輕易不要出宮去,你之前不是和京華通信麽?再給她寫封信,讓錢永芳送去,謝謝她今日為你奔走。她對你還是很關切的。”

“是,多謝父皇。”劉琰答應了,遲疑一瞬,又說,“後日京華生辰,兒子不便出宮,能不能邀她去東宮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