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5/6頁)

“你不用想你適不適合我,我適合你就好了!”

“男女之間,當然是彼此適合,哪有你這種說法?”

“子凈,我覺得我適合你,你也適合我。我喜歡你,你也會喜歡我的。我們可以一起過想過的日子,你要施展才學,一定要有一個立足點,不然你畢竟是女子,你會身不由己。我欣賞你,你也能是我的賢內助。所以,咱們合則兩利。”

趙清漪轉過身,說:“因為利益而在一起嗎?”她的任務畢竟不是造反,她拖家帶口的,家人全是普通人,依附於她,家人現在過習慣了安穩富足的日子,她此時去做那亡命之徒也太晚了一點。

徐昀說:“不是為因利益在一起,而是在一起必然有共同利益,我們有同一個家呀。”

……

在趙清漪自己也有些胡裏胡塗的時候,正式迎來了除夕和新年。

大年初一,今上因身體原因退位,太子登基,改年號為“景元”,是為景元元年。

普天同慶,大赦天下,並且聖旨言明要在景元元年開恩科取士。而鄉試在二月初舉行,會試則延到四月,以方便大多數當科舉子趕來會試,天下士子人人振奮。

唯一不高興的就是沈俊,他要提前一年搬離狀元府。他現在還沒有別的職務,沒有定下官邸,去試探老丈人,老丈人也沒有給他開門路。

王尚書為官老奸巨猾,知道徐晟要保趙氏,心中是十分忌憚,徐晟是儲君時他們就達成了默契,他不再追著趙氏不放,而徐晟也不提此事。

王尚書也猜到趙清漪為徐晟辦廠的事,但他不知道方子是她獻的,王尚書看到的不過是這女子確有實幹之才。

那麽,對徐晟有這樣大用的人,他就更不能動,除非神不知鬼不覺。

最讓他生氣的是女婿的笑話,可女兒到底不能跟著女婿流落街頭,他還是運作了一番,想讓他去富庶州府去當知府。這事還是被徐晟知道了,說沈俊人品有瑕,未見知錯就改,為任一方怕給百姓帶去禍患。

讓他當了鴻臚寺的一名主薄,在本朝還是六品,沒有升職,而鴻臚寺也不是油水多的衙門,最重要的是,他區區一名主薄,沒有官邸,也不能帶一大家子住衙門去。

所以,必須要找房子了,沈俊派沈忠在東京城中找價錢合適、且又擠得下這麽多人的宅院,也真是巧了,沈忠找的宅院與趙家隔了一條小巷子。

原來也是一個京中的小官一家住那,現在那小官外放,只怕要在地方爬十幾年,急著甩賣才便宜一些。

於是,沈家一大家子在二月下午,士子們剛剛考了鄉試放榜時,舉家搬進了那座屋子。

今天英親王又來上課,順便贈吃,還有順便看趙清漪寫的《國富論》的稿子,他覺得她寫的這部書學問相當的深。但她只有初稿,是不外借的,他只有頂著先生的晃子過來了。

趙清漪雖覺這西席私事太多,時常請假,但這個西席的格局非常高,又極是聰明,不見尋常書生的迂腐,讓趙清漪也不得不禮遇。

這樣的先生可是難求,趙懷方看趙清漪都對他沒話說,也相信張大人的高徒是真才實學。

問清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趙清漪覺得自己的學問不算低,但是很多對於古代的社會上至貴族官僚,下至民間百態,還是有所不如這個先生的。

孩子們多一個好老師,學到得就更多。

而趙清漪和他討論國富論的稿子,也修改了許多她在後世對於古代的一種推測性的描述,而又引入了聽他說起的很多本朝的例子。

其實趙懷方看過她的稿子,給她的啟發遠不如許先生。

趙清漪想象成這就是有名師的舉人和普通秀才的區別。

至於沈俊那人,那是開了掛似的,另當別論。

孩子們又輪到自習課,而趙清漪、英親王、趙懷方三人在院角亭子裏吃點心討論。

忽見趙王氏風風火火過來,說:“公公,小姑,不好啦!你們知道旁邊那院子新搬進來的是誰嗎?”

得知沈俊搬到了隔壁,趙清漪也暗道冤家路窄。

當晚,趙李氏還提議搬家,他們手中有萬把兩的銀子,也能在東京別處置一處不錯的宅院了。

趙懷方否決:“我們問心無愧,哪有我們躲著他們的道理!”

趙清漪暗想:他們真住這麽近也好,系統說萬一那沈俊的十六個兒子,哪一個比趙純強,那她的任務就有礙了。

她得看著點,可憐呀,她只有一個兒子趙純,他要以一敵十六,古代人為什麽都要拼兒子呀。

這天徐昀也得知此事,上午又來找趙清漪,府中人不知他是世子,只當他是普通的有錢人家的公子,而趙清漪會搭理他。

下人直接帶人來進東院,特來研究趙清漪那本巨著的英親王正和趙懷方一起在亭子裏討論,趙懷方雖靈性不足,但是在基層民間的一些閱歷卻比英親王要強多了。兩人倒都覺得對方的意見有價值,能看到自己看不到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