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小學(第2/2頁)

準備的充分了,推行的時候就順利許多,雖然也有許多的毛病在,但趙九福毫不吝惜的一次次的往地方上派人,這些人通常是同進士或者京城的閑置官員,打著巡學使的名頭,能充分的將地方的力量提升起來。

不過是兩三年的功夫,各地的小學就辦得有模有樣了,就連一開始對小學不看好的那些官員,心中也嘖嘖稱奇,他們一開始只覺得小學不會損害到自己的利益,現在一看,不但不損害,反倒是有好處,一個個倒是心中也贊同起來,覺得趙大人不愧是趙大人,從當年他在工部,戶部的經歷來看,這個人就不會做無用功。

就比如回城這個小地方吧,雖然被稱為回城,但實際上這只是個小縣城,比戴河鎮還要小一些,勉強能夠得上布置小學的標準。

不過因為回城的這位知縣跟趙九福還有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他本人是新亭府出生的同進士,後來謀官的時候還曾去趙九福府中拜訪過。

因為有這些緣故在,這位縣令爺一直把自己當做趙九福這一脈的人,雖說不起眼,但說起來好歹也是靠著朝中的大樹不是。

所以在興建小學的朝廷公文傳遞下來的時候,縣令爺的反應比周圍的那幾位都要快,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把能當老師的人集齊了,也並未有絲毫貪汙這部分公款的意思。

別說,這位能力其實平平,從只考中同進士這一點能看出來,才華也是平平,但他也有自己的好處,辦事的時候踏踏實實,絕對不弄虛作假。

在縣城可沒有人說他是同進士的事情,作為縣太爺他就是父母官,雖說大家夥兒也不知道這小學是幹啥的,但父母官說要弄就弄唄。

再者,被請來的老師也是有工錢拿的,雖說不如縣學那邊的多,但能拿朝廷的糧餉,對於沒有功名的人而言也是一種榮幸。

再看看縣太爺請的人,要麽是落地不中的老童生,這樣的大部分都是用來教導學生認字的,要麽是有一門手藝的手藝人,雖說他們其實不大樂意將手藝交給別人,但耐不住縣太爺有令,再者也就是教最尋常的,自己的看家本領不用拿出來。

就這麽一棒子的草台班子,一開始願意送孩子來的人還真不多,畢竟能讀書的人家是絕對看不上這小學的,不能讀書的又覺得沒必要費這個功夫。

縣太爺心中著急啊,索性就下了一道命令,每家每戶攤派一個人,反正你就得過來上學,至少得上完一個月再看要不要繼續。

百姓們心中一開始還有怨言,誰知道這一上學倒是覺得不錯,雖說每家每戶都得出一個人,但這個人男女老少是不是壯勞力是沒有人管的,而在學堂裏頭,他們中午還能免費吃一頓飯,雖說是清湯稀水的,但好歹也是糧食啊,不吃白不吃。

若是趙九福知道,自己千辛萬苦梳理出來的小學章程,最後是靠著一頓午飯打開了局面,估計也會啼笑皆非。

但事實就是如此,老百姓沒有遠視只有短見,他們能看到的就是面前的好處,但等真正的上了一個月之後,只要不是蠢笨入豬的,都能看出小學的用處來。

平時他們想要拜師學藝多難啊,不但要送束脩,找門路,進門之後還得當好幾年沒工錢還要倒貼錢的徒弟,但現在就不同了,不花錢的好事兒誰不想要。

能看到好處了,那就沒有人壓著趕著,老百姓也知道其中的厲害關系了,一開始小學還愁人少,每家每戶的追著要人,後頭卻嫌棄人太多,連院子裏頭都要裝不下了。

小小的回城變得熱鬧起來,真有天分的,學到了手藝也多了一門生路,若是有腦子的,多學一些字,一些數學,也能去當一個掌櫃。

甚至有些人自己不上學,卻在小學門口弄了個賣吃食的攤子,倒是弄得每次開小學就跟開廟會似的,就是小學開門的頻率大一些,讓他們的生意更加繁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