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君王(第2/3頁)

聽見這話,呂皇後忽然笑了一下,直勾勾的看著周文帝說道:“陛下說這話,您心裏頭相信嗎,只怕陛下一死,我們母子倆也只能跟著您一塊兒走了。”

對此皇帝竟然無言以對,其實他心底是明白的,大皇子既是長子,又是嫡子,若是不能繼承帝位的話,只怕活下來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一開始他是最疼愛這個孩子的,但是從什麽時候開始,他的心開始偏到了老四的身上,是因為淑妃美貌過人溫柔體貼,還是老來子活潑可人身體康健?

想到這裏,周文帝忽然說道:“不是朕偏心,而是裕兒的身體太差啦,朕也是為了大周的社稷著想,不得已而為之,朕也是心疼啊!”

呂皇後奇怪的看著周文帝,忽然笑了一下說道:“既然如此,陛下倒是可以安心了,太醫已經診治過了,裕兒的身體確實不如普通人康健,但也於性命無礙,大皇子妃剩下的嫡子也已經年滿三歲,陛下擔心的事情都已不是問題了。”

周文帝忽然意識到,在他開始偏心的時候,這對母子已經不再信任他了,不然的話大皇子不會隱瞞自己身體康復的事情,皇後也不會在後宮諸多布置。

但事到如今,周文帝反倒是沒有爭辯的心思了,他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怕是活不過幾日了,與其追究妻兒,還不如將後事處置清楚。

周文帝年輕的時候優柔寡斷,年老的時候更是糊塗透頂,但他實際上卻還能被稱為一個好皇帝,他並不奢侈,也不暴虐,在他的手上大周百姓休養生息,朝臣們也較為放松。

但回顧自己一生的時候,周文帝不得不承認他做錯了許多事情,最錯的一件事大約就是早年極力培養大皇子,卻一直不把他立為太子,反倒是給了其他幾個年幼的兒子希望,以至於最後鑄成大錯,親兄弟自相殘殺。

他哀嘆了一口氣,屏退左右只留下大皇子一個人,父子倆不知道在殿內說了什麽,等宮殿大門再一次打開的時候,周文帝臨死之前最後一次召見了文武百官。

就是這一次召見之中,周文帝宣布了傳位於大皇子的聖旨,甚至將已經死去的一個兒子,還活著的兩個兒子貶為庶人,發配瓊州永不許入京城!

相比起周文帝那時候的皇帝爭奪戰,這一次的帝位更替可以用溫和來形容,或者說是大皇子做的準備太過於充足,以至於三個弟弟聯手也沒能翻出什麽花樣來。

周文帝發配了自己的兩位皇子,對此大皇子沒有再次插手,他親手斬殺親弟弟,總沒有周文帝處置自己犯上作亂的兒子來得名正言順。

但對於瓊州而言,這兩位皇子卻是大麻煩,三皇子身受重傷,兩條腿都廢了,一路過來更是折騰掉了半條性命,而四皇子整個人看著都有些瘋瘋傻傻,也不知道是裝出來自保的,還是真的被一連串的事情嚇破了膽兒。

從心底趙九福是不樂意接過這兩個燙手山芋的,只是聖旨已經到了瓊州,兩位皇子以及家眷也已經送往了瓊州,他根本沒有拒絕的余地。

很快趙九福就把他們安排在瓊州府與瓊州營中間的縣城之中,這個位置十分巧妙,距離兩地都不算遠,這個縣城作為商人們的中轉站也還算富裕,卻沒有太多的人口。

兩位皇子還好,他們的家眷卻擔驚受怕,到瓊州府的時候裏頭好幾個孩子都快要不行了,趙九福不得不讓孫大夫出手診治,好歹讓他們能留住性命。

大人有罪,孩子卻是無辜的,趙九福做不得出格的事情,但分配給庶人李裧李褀的宅子十分不錯,再加上他們離開京城的時候,新帝允許他們帶走自己的家什,想必不要妄想造反的話,還是能活得比一般的小地主舒服的。

兩位皇子的家眷原本如同驚弓之鳥,但很快發現這個傳言是新帝心腹的趙九福趙知府對他們的態度居然還算不錯,沒有故意苛責不說,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寬容的。

相比起來,瓊州營那邊的魏昌平態度十分冷淡,畢竟他可是差點死在幾位皇子的偷襲之下,不來故意折騰他們就不錯了。

安頓完兩位皇子,趙九福和魏昌平卻一前一後的接到了朝中的調任書。

魏昌平一躍成為京衛指揮使司指揮使,別看跟他現在的官職區分不大,但京衛指揮使非天子心腹不可為,現在大周沒有仗可以打,這個間在帝心的位置已經十分不錯了。

而原本身為正四品瓊州知府的趙九福,即將被調回京城成為正三品的戶部左侍郎,這個跨度遠遠超過了趙九福的預料,等於他回去之後,這官職已經跟在吏部熬了一輩子的老丈人平起平坐,甚至還高上一籌了。

不過趙九福轉念一想,便知道新帝將自己放到戶部的意思了,畢竟現在六部之中,只有戶部的李松仁是周文帝一手提拔出來的,而李松仁的名聲一向不大好,是大皇子最為厭惡的那種官員,新帝能容忍他在位置上一直待著才怪了,讓自己過去做什麽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