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傳召(第2/3頁)

趙九福原本寫字的手微微一頓,很快將手中毛筆放下,略收拾了一下行裝就跟著出去了,外頭果然有一位太監等著,是個面生的太監,看起來不過是二十出頭的樣子。

那太監打量了一番趙九福,露出一個笑容說道:“趙大人,請隨我走吧。”

趙九福點了點頭跟上,一路上只是略客氣了幾句,並未打探任何皇帝的消息。

在他看來,自己不過是個初來乍到的小官,別說他沒啥背景了,就算是有這麽明目張膽的跟一個陌生太監打探皇帝的事情也是自尋死路。

不過等到了宮門口,趙九福十分自然的將一個荷包塞進那太監手中,微笑著說道:“勞煩公公專程走了一趟,多謝了。”

那太監心中有些吃驚,事實上他出門傳召收到荷包的機會多了去了,但從頭至尾給了銀錢卻不打探陛下如何的卻是少之又少。

心中驚訝,那太監臉上卻只是淡淡笑著:“趙大人客氣了,請在此處稍候。”

等那太監一走,趙九福心中倒是開始感慨起來,他心中明白這種賞錢絕對是少不了的,但若不是有系統在,恐怕這種花費就能讓他頭痛萬分。

很快,那太監又一次出來傳旨,這一次卻是讓趙九福直接進入宮殿之中,趙九福進去之後才發現此次不只是皇帝在,連那位大皇子也在。

這時候已經是六月中旬,正是天氣熱的時候,但宮殿裏頭卻難得的並未放著冰盆,就這樣那位大皇子還穿著兩件衣裳,看著身體確實是不大好。

沒等趙九福行禮結束,皇帝就招了招手說道:“趙愛卿過來瞧瞧,朕這下一步棋落在哪裏更好一些。”

趙九福還是一板一眼的行了禮,這才走過去看了一眼棋盤,事實上他對圍棋的研究不大,一來是這東西是需要對弈的,二來一盤棋花費的時間也多,趙九福的時間都用在了讀書練字畫畫上,哪裏有那麽多時間來學習這個。

所以他不過是略看了幾眼,就帶著幾分難為情說道:“微臣怕是要讓陛下失望了,臣對圍棋並不精通,連粗淺略通都算不上。”

皇帝一聽,倒是哈哈大笑起來,扔掉了手中棋子問道:“哦,狀元郎也有不精通的事情,朕聽簫愛卿和冷愛卿的誇贊,還以為狀元郎事事精通呢。”

趙九福拿不準這是誇贊還是諷刺,不過他在翰林院的事情自然是瞞不住皇帝的,畢竟翰林院接近於皇帝的秘書處了,對於這個地方他自然十分了解。

心中忐忑,趙九福面子上反倒是越發的冷靜,只是說道:“蒙兩位大人謬贊了,有翰林院的同僚相助,一些瑣碎小事微臣倒是能夠處理,只是幼年家貧,卻是沒有學過棋藝。”

皇帝似乎也只是隨口一提,轉而問道:“說起來當年朕還誇過趙愛卿的家風,只是一經多年,不知道趙愛卿家中如今過得如何?”

趙九福只得小心翼翼的如實回答:“微臣年幼時候家中老父老母就主持了分家,雖說分了家,但家中兄嫂都是孝順的,住的也不大遠,倒是日日都能見著。”

皇帝一聽,倒是奇怪問道:“既然父慈子孝,為何還要分家?”

古代人的想法與現代人不同,在現代父母與孩子分開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誰也不會多說,但在古代一般父母在不分家,多的是幾代同堂都住在一起的。

趙九福自然早就準備好了答案:“微臣年幼時候也不明白,也曾問過父親這個問題,當時父親只說樹大分支,並不多說,如今長大了反倒是有些明白了。”

皇帝就問了:“那你明白了什麽?”

趙九福笑著回答:“微臣家中父母慈愛,兄嫂也是孝順,但人跟人住在一起,時間久了總會有一些磕磕碰碰的,日積月累的兄弟之間反倒是容易傷了感情,再者,侄子侄女們也都長大了,總得娶妻生子,慢慢的房子也會住不開,分了家之後,兄嫂們該孝順的還是會孝順,但因為住的遠了,反倒是比住在一起的時候更能體諒一些。”

皇帝聽了這話不知道想到了什麽,過了一會兒倒是笑了起來,說了一句:“趙愛卿的老夫倒是想得開,不似有些老人巴不得一家子老小一直住在一起,生怕分了家孩子就不孝順。”

趙九福接著話茬繼續說道:“該孝順的,分了家也是孝順,不孝順的,住在一道兒越發生氣,說到底還是兄嫂們都是孝順孩子,所以家中父親也能放心安心。”

皇帝哈哈一笑,又對大皇子說道:“你聽聽,趙愛卿倒是與家中兄長的關系十分不錯。”

大皇子笑了笑,轉頭看著趙九福說了一句:“趙愛卿一朝得中能不忘家中兄弟長輩,可見也是個孝順人,當初父皇一句孝悌之家可見是沒有誇錯。”

這話就是抓著趙九福在誇了,趙九福微微擡頭,就能看見大皇子略帶著幾分笑意的眼神,下一刻就聽見皇帝說道:“是啊,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可見趙家家風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