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妙儀,你來接我了(第3/3頁)

永樂帝一見重孫女,就抱著不肯撒手,連說小嬰兒長得像她曾祖母。

眾人很無語,實在難以從一團白胖得像個蠶寶寶一樣的小女嬰身上看見畫像裏端莊肅目仁孝皇後的影子。

但是皇上說像,誰敢說不字,紛紛附和說長得真像。

就這樣,在一家團聚的和諧氣氛中到了永樂十九年,大明邁入新的時代,從此以北京為政治中心了。

正式遷都完畢,到了胡善圍功成身退的時候,永樂帝信守承諾,大擺宴席,風風光光為胡尚宮餞行。

這次胡善圍是必定要走的,因為皇太孫宮搬到了北京紫禁城,以她和阿雷的關系,是要避嫌的。

胡善圍在籌備皇宮人手這三年,已經暗中埋下了幾枚“釘子”,原本她不打算這麽做,但是阿雷在宮裏,她必須為阿雷打算一二,留有後招。

既然要退,表面就要退個痛快,不要拖泥帶水,告別宴之後,胡善圍和沐春次日就走了,說是攜手在外頭遊歷,不知去向。

洪武十九年,正月,新年新氣象。為了慶祝大明遷都,永樂帝詣太廟奉五廟神主,皇太子朱高熾詣郊壇奉安天地神主,皇太孫朱瞻基詣社稷壇奉安神主,黔國公沐晟被召回京城述職,詣山川壇奉安山川諸神主。

沐晟是趙王朱高燧的嶽父,嶽父得此待遇,趙王很是得意。

永樂帝在奉天殿接受群臣的大朝賀,正式宣布北京為新都。

一切似乎很順利。

然而,四月,宮中三大殿,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遭遇火災,剛剛建成的宮殿毀於一旦!

霎時,群臣上書,說這是天災示警,紛紛要求回南京。初春北京寒冷幹燥,風沙大,這些習慣南京江南氣候的官員適應不了北方,病倒一大片,紛紛得了思鄉病。

太子也病了,也支持回遷南京。

但是皇太孫認為北京就是大明都城,宮殿焚毀,重建便是,北京本來就是天幹物燥容易著火的天氣,遭遇火災並不罕見,並不是什麽天災示警。

這是這對父子第一次出現意見分歧。

永樂帝是一代雄主,燒三個宮殿根本撼動不了他的決定,且有皇太孫支持,遂堅持北京為都城。

永樂二十年,永樂帝親征阿魯台,太子監國。

在太子監國期間,治國有道,群臣交口贊美,還破獲了三弟趙王朱高燧謀反案,永樂帝回京途中看到太子從趙王府搜到的繼位詔書,大呼“豈應有此!”。

已是階下囚的趙王不肯承認,說太子故意栽贓陷害他,然,證據確鑿,除了物證,還有人證,百口莫辯。

太子再次跪地乞求永樂帝原諒三弟,說“高燧必不與謀,此下所為耳”,和當年為漢王求情的理由一樣,說不是弟弟的錯,都是下面的人拐帶壞的。

畢竟是親生的,且趙王妃還是黔國公沐晟的女兒,永樂帝只處理了從犯,血洗官場,數千人人頭落地。

永樂帝放了趙王,命其閉門讀書,改過自新。

至此,漢王和趙王都徹底退出儲位之爭,加上太子多年監國,群臣已經臣服,太子儲君地位穩如泰山。

沒有競爭者了,東宮前所未有的得到了安寧。太子妃張氏卻越來越沉默,她對皇太孫說道:“以後……立場一定要和太子保持一致,他是你父親。”

朱瞻基想到三皇叔趙王的下場,心下一涼,“是,兒子記住了,不會和父親唱反調。”

不知不覺中,太子雖未登基,但已經提前控制了大明帝國。

永樂二十二年,永樂帝再次親征阿魯台,途中病重,只得踏上歸途。

七月十八日,大軍行至榆木川,夜空出現如碗大的流星,紅色,絢爛奪目,之後,風雨大作,如瓦片大的冰雹砸下來,馬匹折頸而死,沒有頭盔的戰士甚至被砸破腦袋。

永樂帝傳內閣大學士楊榮和金幼孜,“東宮歷涉年久,政務已熟,還京後,軍國事悉付之。”

兩位大學士按照永樂帝的意思起草了傳位詔書。

彌留之時,桌上的船鐘到了整點,開始自行開船,甲板彈出兩個相依的小人,乘風破浪。

永樂帝只覺得身體越來越輕,船越來越大,船上的人活了起來,日思夜想的那個人立在船頭,恍若年輕時的模樣,朝著他微笑揮手。

“妙儀,你來接我了!”恍惚中,永樂帝登船,牽著那人的手,再也不分開了。